从小开始接触的写作,一直困扰了自己11年之久,动不起笔,没有灵感,写到一半没有后续,甚至痛苦到想要只能写没有质量的口水话来凑字数。以前也了解过一些写作技巧,可是都不怎样详细,也没有系统的将其整理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资源,但是今天我阅读了秋叶老师的《写作7堂课》,分类式的介绍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写作技巧。
写作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技能,但是掌握的程度却是另当别论。秋叶老师一本《写作七堂课》详细的介绍了七种的写作套路,也是高效学习的良好习惯,包括: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复盘式写作,其中对我现阶段写作最有帮助的是框架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以及结构化写作。
《写作7堂课》插图
鲁迅先生曾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这句话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于自己碎片化时间的合理利用。相较于这个大块时间被切分成碎片时间的时代来讲,我们也可以好好的利用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将其用在写作上,同样可以。秋叶老师说:“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钟灵感+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素材+…+3分钟素材+半小时高效写作+5分钟排版+5分钟配图+1分钟推送+1分钟回复评论…”,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间安排,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利用时间,也可以为避免用大块时间来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
贯穿秋叶老师三本7堂课书的是建立知识框架树,在写作方面的使用可以让一篇文章变得更加清晰,也能更好的理解写作。搭建的框架最重要的是将灵感和搜集到的素材写进去,灵感是构思一篇文章的源头活水,是开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写作者来说,它是难以捕捉的,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当有灵感时,应该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写进自己的框架树中。如果说灵感是文章的源头活水,那么,素材就是其蜿蜒流淌的路径。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需要我们持续的积累,持续的整理,然后将其储存在自己的资料库中,当写作时,会减少了到处搜集素材的忙碌,节省了自己不少时间,同时也让这篇文章能够写得下去,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写作7堂课》插图
如若灵感不够,多接近大自然,但是素材不够,我们除了各种查阅书籍等,同样可以使用我们的“第二大脑”,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联机式的写作了。联机式写作可以多渠道的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信息,收集到更多的素材。在这部分,秋叶老师借鉴了古典老师的职业生涯4度理论,即:广度、高度、深度和温度。广度用来打开眼界,高度用来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权威感,深度用来培养自己写作角度的敏感度,温度用来创造认同感,这四度可以培养自己的网感,以便于自己可以精准的查找需要的素材。
最后的结构化写作,是为自己的文体定形,用套路:写故事,上金句,写反转,还要有共情,再根据不同的体裁决定自己写作的方式,这样,一篇文章就基本成形了。
虽然这些方法对于写作有很大帮助,但是写作是无法看会的,我们需要的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样反复的练习这些写作方法,以后写作就会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了。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