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讲述了主人公徐太浪车祸后意外地“回到过去”,和当时自己年轻气盛的父亲成为兄弟,并亲眼见到生母。醒来后他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暴躁、顽固,补上了亲情的沟壑和裂痕的故事。
第一段可以作为众多影片的结尾,但是略狗血,所以不会是韩寒电影的结尾。他的标配结尾应该是: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这句具有极强画面感的句子是小说《三重门》的结尾,它也几乎成为一种预言,韩寒之后顺时序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基本遵循了这一模式:表现社会冲突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自身的矛盾挣扎,最终以一种看似释然实则迷茫的态度作为结尾。韩寒担任导演兼编剧的上部电影《后会无期》就是这种模式。
与韩寒的众多作品相比,《乘风破浪》最大的特点是指向过去:与年少时的父亲相识,见证他的年少轻狂。所以影片主打的是温情牌。韩寒小说的男主人公往往具有颠覆意义,像初中生林雨翔、小和尚释然、半失业青年左小龙和《1988》的主人公“我”,他们在不断挑战和消解既有秩序的威严。
在这部电影里,韩寒好像变了。
他借徐太浪的眼睛,选择了与成人世界和解,理解执拗和专断的父辈的无奈,窥视他们的青春,告诉我们每一代人都相似,都曾年少轻狂,也都将会被时光雕刻得世故圆滑。这既可以算作他多年生活体验得出的结论,也可以当作是他对磨平棱角的自己“强行催眠”。选择在春节上映的影片基本都是完满大结局,符合大家合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期望。
韩寒在转型。
方韩论战后,他一度沉寂,“复出”后开始逐渐向娱乐商人身份过渡。韩寒努力朝着主流文化转型,迎合时下的潮流和热点:主题曲歌词被批“直男癌”,成功引发舆论热议,十几小时后发布另一首主题曲逆转,并提醒众人特别是女权主义者“不要上纲上线”。他加入了自己曾经批判的舆论营销的阵营。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曾坚守的立场的反叛和出走。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对过往岁月温情的回归,其实又是对当下社会的反叛,是换汤不换药的讽刺。1998年,连黑帮绑架人质都有自己的原则的,无业青年组成的帮会也有着“歌舞厅里只唱歌,桑拿馆里就洗澡”的纯真理想;你说“我想静静”,没有人问你静静是谁;没有手机,无法定位,没有微信、腾讯等快捷的聊天工具;青年对钱的概念不深,“大到惩恶扬善,小到修灯买菜”就可以成为几个年轻人的共同梦想;一句话和兄弟情谊的分量足够让徐正太在天台上等徐太浪一个晚上。
影片同时也在解构温情。不断往复的温情和颠覆,构成了笑点和泪点:徐正太在火海中抢救出父亲遗照,也是因为里面有自己的积蓄;讲兄弟义气的正太帮里依然有地位高低之分,有智商和能力上的不平等;正太用小花考验准会员的手法,几乎是种把未婚妻置于危险境地的儿戏。如果说“笑”激发众人对正派和主流的嘲讽心照不宣,“哭”则表现了众人内心深处的悲悯和渴望。这一秒让观众哭,下一秒又使众人破涕为笑,是导演刻意为之的戏弄,同时也是悬出的一面镜子,可用来照应各人内心的标准。
韩寒也进行了自嘲。黑帮小头头对正太帮的三人说:“钱你想赚,牌坊你还想立”正是网友吐槽韩寒“直男癌”主题曲的话。他采取了一贯的游戏态度。所以“穿越”题材的血统是否还像其他影视作品那样“纯正”,就是个问题了。微博里“毒舌列文”针对电影在处理“穿越”上的吐槽:电影开始处徐太浪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假的”,可后来却要找到自己的母亲,并撮合父母,因为不这样做的话“就没有我(徐太浪)了”,因此是把穿越“当真了”。就不攻自破。并且“要有我(徐太浪)”和“当真”没有因果关系。
我更倾向于知乎上解释“并非穿越,只是昏迷中的徐太浪听父亲的讲述,把自己带入父亲所讲述的故事中。”因为影片中徐正太的家被烧,“穿越”到过去的徐太浪就不能可在警察询问时说出家里的陈设。
然而不管怎样的颠覆和解构,和父辈相比,徐太浪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是有优越感的:小花无法理解她忙碌冷漠的父亲,遭遇人生最低谷,生产过后从楼上一跃而下,而太浪并且有机会了解父辈,达成和解;徐正太不着边际的梦想(成为杜月笙一样的大哥)葬送了他爱人的生命、六年的青春,使他变成了一个麻木暴躁的中年人,而太浪同样不被理解的梦想(成为赛车手),却能凭着他自己不服输的执拗实现,最终拿下冠军;父母之间相濡以沫二十几年,一起见证着彼此的青春,最终因为“深爱”造成了悲剧,而太浪游戏人生不放在心上,却也能风生水起,在爱情里毫发无伤。
病床上苏醒过来的徐太浪,眼含热泪朝父亲打的那个正太帮的暗号手势,多么像两个拥抱在一起,彼此安慰地拍打着对方后背的兄弟。他理解了父亲,同时也与自己和解。这个手势里也带有悲悯和同情。
与自己和解同与父亲和解是并驾齐驱的,甚至更为重要。徐太浪有些极端,性格不健全。他跟父亲和解,也在暗示他性格的天平因为加入了新的内容而平衡。
2008年6月17号傍晚,韩寒发文悼念自己的同行兼兄弟徐浪,称他是“我见过的最调皮但最稳重最坚强的中国车手”,是“乐观的人,也是我见过的最乐观和好客的人”。影片中徐太浪暗合赛车手的身份,但他仅凭赌气和韧劲儿而自负于所取得的成功,只是徐浪“最稳重最坚强、最优秀”的这部分;加90年代幼稚却热血的徐正太准确地说还有傻傻的六一,才是完整的荧幕之外的徐浪。不知是不是巧合,徐浪和徐正太都有一条拉布拉多犬,电影中的那只不知所踪。
两代人父子关系暗含“孕育”,寓意不言而喻。
影片中还有一个吃面的细节,面条被老板随手放在一本书上,徐正太把面挪开,小心翼翼地把封面擦干净,是《杜月笙》。杜月笙说过“人生难吃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与影片里几个人的命运一一对应,不免令人唏嘘。
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