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人的致命缺陷二——《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我们继续保持头脑极度开放的第四点做法,就是: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产出就是表达想法或者制造东西,而吸纳就是学习。
但你发现大多数人的情况是什么呢?跟吸纳相比,产出的热情似乎要高得多。就算一个人的首要目标是产出,这也是一个错误。因为如果你不吸纳、不学习的话,产出不会好的。
第五点就是要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须暂时把你的判断放下。只有设身处地你才能合理地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
所以头脑开放不是指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无所谓,也不是不理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你需要坚持观点,但首先要考虑其他人的理由,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的你必须高度接受自己错了的可能性,可以鼓励其他人告诉你他认为你错在哪里。
第六点:要记住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最好的答案。因为最好的答案不一定是你想出来的,你可以在其他人那里找。如果你真的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你就必须要承认你总是拥有最好的答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就算你有了最好的答案,在没有经过其他人的拷问之前你也不能如此确信。
所以知道自己有一些不知道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自问一下:“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就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第七点就是要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这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种做法最合理。假如双方的水平是相当的,争论就是合理的;如果一方在这方面明确比另一方更有知识、更有经验,就应该让一方做老师,另一方去做学生去请教。
也就是说头脑开放并不是说什么人说的你都要信、都要去听——尤其是一些外行的人;要真正去听一些具有可信度的人的话。
可信的人有两个特征,就是:他曾经反复地在相关领域成功地找到答案,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有结果的人;另外他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好的解释。
假如在某个问题上有一个人可信或者说他至少比你可信,而你和他的观点不一样,你就应该清楚:你是在提问,因为你是在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相反,如果你是双方中更可信的人,你就应该礼貌地提醒对方这一点并建议他向你提问题。
〖感悟分享〗
保持头脑极度开放,首先,要确保吸纳与产出的平衡。如果没有持续学习,产出便如无源之水;其次,放下自我判断,才能理解他人观点。开放不是妥协,只有通过质疑、反思,才能接近真理。
要寻找最佳答案,而非自我答案。由于个体认知有限,真理往往存在于集体智慧的碰撞中。真正的开放是承认无知,主动向可信者求教。可信之人需兼具成功经验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而非盲目听从权威。
现实中,争论与求教是有一定界限的:与同等水平者辩论能激发思考,但面对更高可信度者,应以学生姿态提问。这种理性谦逊的态度,既能避免固执己见,又能高效汲取真知。所以,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心态,要向比我们更有经验和结果的人请教而不是去争论,同时,要放下自己,专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