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老昆明最传统的早点,米浆粑粑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这是50、60后这一代人的记忆经典!
相传,米浆粑粑起源于“元跨革囊”,蒙古元军叫它“簿米饼”,据说,是和米线一块发明出来的,为的就是解决元军中北方蒙古和回族士兵喜欢吃面食的习惯一一即将米磨成浆摊在平底小圆锅中煎成一张饼状,也算是用它来代替北方的煎饼吧……
而昆明的米浆粑粑,发祥于原五一电影院大坡(通往翠湖审官坡)青石板路边(原知江小学旁边)两个姓那的老奶(她们是俩姐妹,据说还和赛典赤沾亲带故呢!),1965年我在昆明第二幼儿园上大班时,家住二幼旁的中合巷底大杂院,当大人带我去五一电影院看《白毛女》时,就曾吃过这两个老奶(60多岁)在坡道边用小火炉架着平底小圆锅煎出来的米浆粑粑……
1965年时,五一电影院大坡上这两个老奶卖的米浆粑粑,完全采用小火炉(我家昆明人叫“封炉"),而小锅则是平底的圆锅,有个木把,和煮小锅米线的“铁瓢”有点相似,她们天不亮就起来了,先在家门口的大坡上生火,烟雾马上笼罩了道路……
接下来,待火着起来后,天也渐渐亮了!这时行人开始多了起来,大多是上班的,其中一些还推着“永久牌”和“飞鸽牌”自行车(我母亲当时就有一辆绿色的“小永久”,后来1975年我在昆五中上初三时,就是骑“飞鸽牌”自行车去上学的),而当人们路过这儿时,都要买一个米浆粑粑当早点,边吃边去上班……
当时,米浆粑粑分为两种:普通的和“贵的”(今天叫“高档”的),而两个老奶的摊位都在五一电影院的大坡上,这儿是通往翠湖的主干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叫“人流量很大”!(堂口人气旺盛)她们一上一下,相隔不到20步,走到摊子一看,也就一个小火炉(烧焦炭),上面支着一口平底木把小圆锅,锅中用软刷“刷”了一圈香油,正滋滋作响!炉旁一个小板凳(带小靠椅的那种),老奶就坐在这里讨生活一一其实就是坐在家门口,而一罐头晚磨出的新鲜米浆摆在身旁,还有一个香油壶,以及一小篮鸡蛋和一个锅铲(小木铲)以及一个圆勺,一张小桌上放着一个装米浆粑粑的簸箕,当然了,还加上老奶的手艺!而这一切就构成了当时昆明最具本土文化的经典标志之一…………
而当时,米浆粑粑分为普通型和高档型,那么,什么叫“普通”的呢?而所谓“普通”,我家昆明话叫“香因”(即“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1965年昆明五一电影院大坡上的米浆粑粑,分为“两分钱”的和“五分”的两个档次!
而两分钱一个的就是:即老奶先将油锅烧开(在锅底刷了一层油),然后用圆勺打了一勺米浆放入平锅中,接下来,用手转动小锅,将米浆摊平,数十秒钟后,米浆起泡,表层开始凝固,这时老奶用锅铲(木铲)一起,将成型的米浆粑粑翻了个身,熟的在上,生的在下,不一会,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老奶将小锅一端,将煎成的米浆粑粑倒在了小桌的簸箕中,望着煎得白生生的米浆粑粑,哈拉子(口水)都忍不住流出来了……
但是,五分钱一个的米浆粑粑却更加的诱人!这是因为在摊浆煎饼时,一般要打一个鸡蛋进去,当时,鸡蛋市场价为两分钱一个,一个加鸡蛋的米浆粑粑,总共才五分钱,老奶实际上也就赚两分钱(刚好一个鸡蛋钱),当时的人心不黑,没今天的人这么贪得无厌!而加鸡蛋的米浆粑粑,玩的是火侯、油温、翻转(速度)三个关键步骤,这种手艺只有1965年的这两个老奶玩得成!看她们煎出来的加鸡蛋的米浆粑粑,那个白金透黄的样子,说不定元世祖忽必烈和咸阳王瞻思丁来云南之初却早已品尝过了,而老奶们作为赛典赤的后裔,或许是得到了真传……
1980年改革开放后,20岁的我重走童年之路,去寻找儿时的记忆,来到了五一电影院这个大坡,却发现两个老奶早巳作故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原来的位置上出现了两个卖米浆粑粑的摊主,年纪大约三四十岁左右,是不是老奶的后代我没有去考证……
但他们煎出来的米浆粑粑,和1965年我小时候看到的差不多!只是价格有所不同:普通的是五分钱一个,加鸡蛋的是一角五分钱一个,我一样买了一个品尝了一下,味道口感上和儿时的记忆味道差不多!或许真是老奶的后代……
2003年,我在昆明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消费报告》栏目组当节目策划和外联主管时,曾带摄像记者扛着摄像机专程来这里采访,却发现我童年中的老昆明文化彻彻底底的消失不见了:即五一电影院不见了,这儿那个用青石板铺成的通往翠湖的大坡不见了(变成劳务市场了),我小时上过的昆明市第二幼儿园不见了,我小时侯住过的中合巷老院坝也不见了,就连审官坡也不见了……
当然,直到今天(2018年),我完成了这部讲述昆明前世今生的、一百多万字的、旷世巨著野史奇书《昆明大传奇》之后,却再也没见过作为过去老昆明人最传统早点灵魂之笔的一一米浆粑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