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海涛(微信公众号:自由骆体)
前几天,有位朋友对我说:“你们快公司的‘2015全球最佳创新公司50’榜单,竟然没有Uber!”
我回复道:“早在2013年,Uber就登上快公司MIC50(最佳创新公司50)的第6位,但这两年下榜了。”
她很诧异。“Uber在中国的风头正劲,现在才是选它上榜的好时机啊。”
但我的回答是:“两年前选上Uber,就是预判到它今天的扩张;而现在不再选它,也是对它未来的预判有所保留——除非它再次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能代表快公司。2014年,对于Uber是否够格上榜MIC50,快公司FastCompany的评委们展开了辩论。
正方:亲,Uber可牛了,2013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美元,覆盖全球33个国家超过80个城市。
反方:听起来不错。不过赚的这么多钱从哪儿来的啊,剥削出租车司机的小费(好像还闹上法庭了)?
正方:哎呀,别这么说。Uber对司机可好了,还帮他们高价出租汽车。
反方:还不是因为它绞尽脑汁想搞垮对手Lyft。要我说,Lyft可友好多了(人家的标志可是很萌的粉红色小胡子!),实力也跟Uber不相上下。
正方:别拉仇恨了。Uber的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根据公司需要而扩充汽车数量,以建一个可随时随地运输货物的交通网。
反方:我知道呀,不就是他们每年夏天都要炒作一番的冰淇淋快递业务嘛,但是从来也没说谁真的拿到了冰淇淋啊?Uber就会搞这些噱头,不好好改进自己的业务。
正方:呃,但是……他们快递过小猫!还有圣诞树!这些都让用户爱上了Uber。
反方:我可不觉得,只有善待消费者才能赢得他们的喜爱。Uber总是蔑视顾客。就因为下了场小雪,他们把车费涨到了原来的8倍,顾客表达不满,竟然还遭到奚落。你怎么解释?
正方:他们想出奇制胜嘛,难免把场面搞得难堪。
反方:不止这样,Uber正在越陷越深!
结案宣判:落榜。效益的增长并不代表公司在服务方面也有创新。Uber不断给自己留下急功近利的坏名声,影响自己的消费者满意度。它不仅剥削旗下司机,与当地监管部门交恶,最重要的是还给用户留下负面的形象。
然而,带着这些创新缺陷,最近一两年来,咄咄逼人的Uber在全球范围内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截止今年8月中旬,Uber在330座城市拥有100万名活跃司机——亦即过去一周至少接送过一次客人的司机——估值达到510亿美元,大致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的市场总值。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全球竞争对手们正在组成“反Uber的围剿联盟”:截止9月份,滴滴快的先后与新加坡的GrabTaxi、Uber的美国死对头Lyft,以及印度最大的打车服务商Ola达成股权和战略合作。
战国六雄得以合纵连横来抵御秦国,除了苏秦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劳,也因为共同的利益。
类似地,资本的力量让“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反Uber联盟”受共同利益指挥着一致对外,背后是风投机构软银公司“看不见的手”。
难道软银就是那只终极吃货大黄雀?不一定。
笑到最后的应该是押对赌注的创新者。比较一下,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上,全球手机厂商无一不想把苹果iPhone从“王者宝座”拉下来,然而管你风云变幻,管你唱衰不断,iPhone依然对消费者保持足够的吸引力,霸主地位岿然不动。
反而,挑战者容易遭遇增长的瓶颈——从几年前HTC、三星到现在的小米、华为等,更别提一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手机了。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苹果利用“组合拳”提升用户粘性和竞争壁垒。苹果手机在中盈利模式、产品体系、品牌认知、用户体验等等多维度的商业创新,让竞争者难以短期攻破——打不了持久战的公司就会黯淡下来。
Uber是不是能在百万围剿军中“悠游信步”的新一代苹果?关键不在于神一样的对手,也不怕“合久必分”的联盟,而在于自己能否增加更多维度的创新。
对于Uber此前创新的影响,即将面市的《快公司FastCompany》2015年11月刊写道:
作为一个风靡全球的现象,Uber重新设计了都市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将他们的手机改造成忙碌生活的控制板。
Uber——继谷歌之后第一家因服务大受欢迎而名字被作为动/名词挂在民众嘴边的企业——催生出了名为“一键经济”的一整个行业类别:如今数百万人常常打开应用,征募分散式劳动力,按需求为其配送食杂、热餐和洗过的衣物。
但没有任何其他一键经济企业能如Uber般改变社会。廉价可靠的交通服务的可用性,刺激了旧金山房地产行业出现高峰,为洛杉矶的夜生活制造了繁荣,同时(至少根据某些研究结果显示)还减少了酒驾现象。
Uber将其司机归类为独立承包人,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就业性质发生改变的讨论,也促使优步成为2016年总统侯选人的就业试金石。在其他地区,Uber一直被视为全球资本主义过剩的替代品,在巴黎与墨西哥城引发暴力抗议。
可以说,围剿Uber是一场抢夺“门口控制权”的战争——当你要出门时,是选择Uber来给你安排一切,还是其他?
正如,你选择苹果手机,还是其他?
如果Uber的未来创新可以为你的出行全部“管起来”——正如微信已经逐渐把你通讯管起来时,那么,Uber既是捕蝉的螳螂,也是后面的黄雀。
假如Uber疲于应战而消耗了创新的能量,未能持续带来惊艳,那么不管哪个黄雀在后,都会吃掉这只倦怠的螳螂。
秦得以灭六国,根基之一是商鞅变法以来的多项创新叠加,继而赢民心。苹果也是依靠广大“教众”所向披靡。
被称为“共享型经济鼻祖”的Airbnb,对自身品牌的打造并不局限在短租或旅游等形象方面做文章,而是持续宣扬人性本善、四海之内无陌生人、处处可为家的普适价值等。
反观Uber,其营销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传召直升机、请名人来当司机,但给多数人的感觉是推广噱头,而不是一种“新生活方式教义”的传递。
早在2013年,Airbnb委托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人们之所以加入共享经济,大多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根据该项调查,大多数人(77%)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省钱的好方式,但很多尝试过共享经济的人(36%)都说,他们的动力来自于精神层面,而不是金钱层面。
将闲置的物品或房间挂到网上被认为是帮助他人的一种方式,而且,有25%的人认为,这样做也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超过一半参与过共享经济的人都说会向其他人推荐。
可以说,共享型经济“因利而起、因爱而留”。我们现在的体验也证实了这些调查的结果。
未来的共享型经济,任何能给顾客带来幸福感的产品或服务,都会走进并留在顾客心中,形成强力的品牌效应。
Uber也好,反Uber联盟也罢,如果越来越多人把你的品牌与心目中的幸福等同起来,那么市场竞争的胜率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