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位神学教授为未来的牧师讲课。在讲到《圣经》里“乐善好施的撒马利亚人”这一段时,教授安排学生试讲。
他要求每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别的教室向其他人宣讲。在每次宣讲后,要在10分钟之内赶到另一个教室继续宣讲。
活动开始后,学生们都急匆匆地在各个教室之间穿梭。每一名学生在教室之间来回赶的时候,都要经过一个走廊,走廊的尽头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是那位神学院教授故意安排在那里的。
最后,全部试讲结束,教授对结果显然大为不满。因为,这些未来的牧师们没有一个停下来,给乞丐哪怕一点点表示,他们都从他身边走过,急着去向其他人宣讲爱和同情。
1
讲课结束时,教授说了如下一段话:
我饥肠辘辘时,你却成立一个人道主义俱乐部来讨论饥饿问题;
我衣不蔽体时,你却大谈特谈我是否违反了道德规范;
我无故被人打伤时,你却对犯罪率滔滔不绝,义愤填膺;
我无家可归时,你却悠然走来,对我宣讲上帝的庇护。
你看来如此神圣,如此高尚,如此善良,可我为什么还是饿得发昏,冻得直哆嗦,感到孤苦无依呢? ”
学生们这样的“善良”与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善良,这本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每天城里都有很多的流浪者因为各种原因在城里各个角落乞讨为生,他们大多无亲无故,生世堪怜。沿街乞讨,也许是为了生存,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2
那天,我和女儿一起去图书馆,经过商场边上的时候,看到一个流浪者正在路边上乞讨,他的头发很长,很久没有清洗过的样子,身上脏污不堪。我注意到他的原因是,这个流浪者有一双特别大的眼睛,黑白分明。
就在我看得有点出神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尖锐的女声,“我告诉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你以后长大了就是他这个样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女人,正尖声训斥着边上站着的孩子。
孩子把脸偏向一边,并不十分在意女人的话语。
我分明看到那个流浪者眼里一闪而过的悲伤,黑黑的脸上涨得通红,然后把头压得低低的,下意识地把眼前乞讨的盆子往怀里收了收。
孩子的父亲倒是拿出了一块钱硬币,高傲的往流浪者盆子里一放,一家三口便转身离去。
我不知道这个被训的孩子长大以后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弱小,但是看着流浪者卑微又伤心的神情,我心里闷闷的,堵得慌,有种莫名的难过在流淌。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写:“真正的人类美德,寓含在它所有的纯净和自由之中,只有在它的接受者毫无权力的时候它才展现出来。”
你可以不施舍,但是不要在别人原本就悲惨的人生里展现你的所谓善良。一个人对待动物、孩子、乞丐等弱者的态度,更能体现真正的善良。
“妈妈,你看那个哥哥好像流眼泪了。”女儿拉了拉我的手,指着那个有着明亮的眸子的流浪者小声的对我说。
我蹲下身来,轻轻地抱着女儿,“我们去给这个小哥哥去买份中饭吧?另外,妈妈还想给你讲一个小故事。”我拉着女儿的小手,悄悄走开了。
3
这个故事发生是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里。
冬春换季的时候,母亲把放了整整一个冬天的该用得着的生活用品拿了出来,进行整理、归类。
母亲意外地发现,女儿去年秋天才买的一双鞋子已经穿着不合脚了,但是又没有合适的人可送,怎么办呢?
虽然这双鞋子还比较新,也很漂亮,最后也只好决定丢掉。
女儿于是自告奋勇地要把鞋子丢进垃圾箱里去。但是母亲却阻止说:“别忙。”一边说着一边接过这双鞋子,拿出鞋油和鞋刷,细细地擦拭、上油。女儿不解地问:“不是要丢掉吗?”
“是的,”母亲头也不抬地回答,“但这是一双还能穿的鞋子,捡垃圾的人或者别的人也许会穿的。我们要把鞋子擦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做是对受施者的尊重。”
鞋子擦好了,亮得几乎让人舍不得丢掉。 母亲把鞋子递给女儿:“去,现在你可以把鞋放在垃圾桶旁边了。”
“你直接把鞋子送给那个捡垃圾的人不是更好吗?”女儿又问。
“不,”母亲摇摇头,“捡垃圾的人自食其力,他们并不是乞食者。当面给他们东西,会使他们觉得难堪的。放在那里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捡走,才是真正的善行——不让他们有被施舍的感觉。”
于是女儿照做了。
后来,母女二人在阳台上,隔着透明的玻璃窗,看到那个捡垃圾的人快乐地、小心翼翼地收起那双鞋子,迈着比以前轻快得多的步子踏上归路。
也许,他是等不及要把这双又新又漂亮的礼物送给自己疼爱的女儿?他会不会把拿鞋子的手放在背后让女儿猜自己给她带回了什么好东西,然后绘声绘色地给她讲述自己意外得到这件宝贝的经过?
母女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一个人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其对应的果。
一边走,一边给女儿把故事讲完,只是当我们买好午饭带到商场门口的时候,小男孩早已经离开了。
丢掉一双已经不能穿的鞋子是一件太细小也太寻常的生活琐事,然而,故事中的母亲却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如许温馨的故事。而这种转变的产生,只是源于母亲拥有一颗尊重他人的善良之心。
孩子,虽然我们不能左右社会,但我们能左右自己的心。我们不需要力挽狂澜的魄力,也不需要两肋插刀的誓言,我们需要的是那颗平凡的善心,包容一切……
一个人的涵养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孩子,用智慧去解他人心意,用真诚与善良之心与他人交往,这才是真正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