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摸到大象屁股——直播风波背景介绍:
最近吴军老师在得到的直播《区块链应用》引起了很多链内人士的讨论和批评。得到里很多高手,吴军老师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且不说他是原腾讯副总裁、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这些,只说他的书,比如《数学之美》、《大学之路 》、《智能时代》、《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等,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之作。后来作为投资人,也是做的风生水起。其在得到的专栏《吴军的硅谷来信》订阅者达到10万,为数不少了。
那这次的直播,怎么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批评了呢?比如他说比特币作为交付工具成本高,到账时间长、比如他说区块链=公众号等等,说实话,对区块链的理解深度是没有达到他应有的水平的。关于通证,吴军老师直接说99%的币都是骗人的,当然这个没错,但剩下那1%的价值所在,没有谈清楚。
二、找原因:为什么摸不全大象
我们经常见到一个领域的专家或意见领袖去评论另外一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客观公正还是有失公允,能说到点子上的很少。当人,这也很好理解,术业有专攻嘛。但还有一些人,他们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外,也能对新事物清晰、准确、甚至有预见性的表达观点和意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吴伯凡老师自己发明了个词,叫“盲维”。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盲点”,“盲区”,他老人家提出了个“盲维”。当然,你可能觉得发明了个新词有什么了不起,很多炒概念的不都是发明新词嘛。但这次不是这样的哦。
过去我们学习呢,总是担心知识的“盲点”。其实盲点不可怕,现在有了互联网,一查就知道。真正可怕的是盲维,盲人的盲,维度的维,整个世界有很多维度你压根就没意识到。盲点,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盲维,是那些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李笑来也将知识分为四类:你知道自己知道的,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盲维”就属于最后一类。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关系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的认知维度里——你选择了什么维度,你就获得了什么样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盲维”。
一旦有“盲维”,你就会出现严重的认知偏差,你的判断和决策都会出现重大的问题,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
不同行业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解读,结合多种观点和解读可能才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就像“盲人摸象”。还记的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个著名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对互联网的解读,认为它就是“@”,就是邮件。当然,即使到今天,可能能够说清楚互联网是什么的人还是很少,因为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上面建造了太多的东西,有人看到的是建筑群,有人看到的是森林……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在区块链这个事物上,多听听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的见解,更有益处些。
吴军老师是百分百的互联网及IT大咖,但对比特币这种具有多重身份的物种,却只能以他单一的视角解读,作为他的粉丝,不能盲目接受和相信,更不能因为他的认知盲点造成自己对其他观点的排斥。吴伯凡老师说所谓认知盲点,是指某一维度上认知的缺失。这种缺失当然有可能扭曲真相,但即使我们在某一维度上没有缺失,也难以保证能够避免致命的认知谬误,甚至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某一维度的认知越是完备、充分,越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忽略——不是对点的忽略,而是对于维度的忽略。
三、多叫人来摸——拼凑认知地图
那别人怎么看呢?李笑来作为一个自身的区块链投资人,认为“区块链很可能就是整个世界”(李笑来杭州百亿区块链基金演讲);肖风博士作为国内首家区块链研究院的院长,有超过18年的证券从业经历和资产管理经验,对区块链和加密经济的理解和高度基本上无人能及(万向肖丰公开多次将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的基础,通证(代币)是各个应用存在的前提等等,讲得非常透彻的。(https://www.jianshu.com/p/c46d60198488《万向肖风:加密经济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王煜全从事科技创投多年,对前沿科技的趋势判断和把握都很到位,他很早就同开说比特币可以买,是很好的投资品类,但他认为ICO没有价值。香帅(北大金融学教授 唐涯)则从金融角度,认为比特币是不能取代法定货币的,因为法定货币(信用货币)是国家和银行一起塑造的,有国家信用的背书,而数字货币没有。
盲维”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是由于某种场景让我们遗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以至于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挣扎的状态。我们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若能将多种解读拼接成一幅地图,会发现有重叠,冲突和空白的地方,或许,当你用自己的思考填补上空白之处,在将各个版图连接起来,你就有了自己的认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