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里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有属于他们的故事,诠释着他们自己心中的家国大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
1.李世民:
刚出场时候,李世民与长歌切磋武艺,故意一招疏漏,留下诱饵,引长歌入局。长歌急于求胜,便落入了陷阱。长歌解释,“叔父本身就比我强,如若我不咬住战机急攻的话如何能取胜?”李世民告诉她,“强者攻弱者守,若是力不如人,就只能韬光养晦,才能等到成长壮大。”但是长歌认为反守为攻之际太憋屈。李世民继续耐心教育,“这便是弱者守的代价,虽难受但不得不受,如此才能存活下来,蛰伏图强,不管是一人还是天下,皆尽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志不在秦王,而且善谋略。
“渭水之盟”中,看的热血沸腾。李世民设疑兵计,御驾亲征,以身涉险,守卫大唐。长安所剩的兵马,只有四万余人,一旦士兵知道身后空虚无人,军心动摇之后,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要求高举龙旗,点燃火把,鼓舞士气,让阿诗勒人知晓是他亲征。以扬军威,振士气,少伤亡。长歌追赶大唐军队,欲阻止李世民。李世民说,“我从未放弃过大唐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子民,我曾教导过你,强弱攻守之理,力不如人的时候,就只能蛰伏图存,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当得起大唐的君,值得大唐所有子民的称赞。
两军对战前的一番豪言,让我对这位君主又多了一分敬重。“朕是大唐之君,亦是大唐之民,护卫家国,是朕万死也要尽到的责任。朕不恋战,但也不惧战,朕不愿目睹双方的勇士血染渭水,更不愿看到草原儿郎埋异乡。”这是作为一位君主不愿意看到的生灵涂炭和杀戮。“以杀止杀以战止战,永远都不是正途,强国厉兵也好,阴谋诡计也罢,要来便来,大唐绝不会让步。”这是作为帝王不惧不让的底线。
其实开战前他与大臣商量说过,“阿诗勒部这一战,与其打赢,朕宁愿打不起来,大唐经不住这样的消耗,黎民更受不住再被战火荼毒。”
有这样一位时刻以国家为主,百姓为重的好皇帝是大唐之幸。
李世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济世救民的家国情怀,值得受万民敬仰,他开创了大唐盛世,还给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他担得起“贤明”二字,不负大唐!不负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