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对奇人父子,刘伯温和他的儿子刘璟(jǐng,玉的光彩)。
1、
刘伯温长着一袭大胡子,容貌雄伟,性格慷慨激昂而重节义。论及天下安危,每每动容。明太祖知道他性格至诚,所以倚为心腹。每次召见刘伯温,都屏退身边的人,两人说知心话。
刘伯温自认这是不世的恩遇,君待我以国士,我以国士待之。于是知无不言。遇到明太祖有急难,不避危难,顷刻就能谋划好对策计谋,而往往为人所难以预料。
至于平时,老刘就给明太祖讲如何做人主,如何行王道,能赢取天下人心。明太祖每次都很恭敬地倾听,尊称刘伯温为老先生,评价说:这是我的张良啊!
刘伯温设计了明太祖开国的众多密谋,人们难以知道。而后世所传说的,往往是那些阴阳风水天象之类的学说,并非是他真正核心的本事与贡献。
刘伯温文昌气势昌盛而瑰奇,与宋濂为明代文学的一代宗师。
2、
刘伯温对朱元璋,那是真正的明君忠臣配对。
老朱对他言听计从,因为老刘说的对,说真话;
老刘对老朱,有什么说什么,因为老朱听的进去,做得到。
比如明太祖私下里问刘伯温,内阁这几个人物,谁能在李善长之后当宰相。
回答这话,很危险,很容易引火烧身,当然也很容易与下一任宰相结成同盟。
你知道刘伯温怎么回答吗?
当时杨宪很冒尖,朱元璋有心让他当宰相。杨宪也一直对刘伯温示好。
但是刘伯温就很诚挚,没有一点私心:“(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朱元璋问: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说:“此褊浅殆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曰:“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弄崩了。”
朱元璋感叹说:“我的内阁成员们,没有一个比先生更适合当宰相了。”
而刘伯温却清醒又坦诚地说:“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我当宰相就辜负您的恩遇。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没有一个可任宰相。”
3、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匡定天下,料事如神。但是他性格刚强,嫉恶如仇,遇人遇事难以像常人一样顺从屈服。
后来他几次上谏,终于退隐老家浙江青田县的山中,只做两个事:喝酒,下棋。从来不提自己的一点功劳与过去。
当地县令想去见他,却始终被婉拒。
于是县令就穿着便服,伪装平民去拜见他。
昔日的准宰相刘大学士,如今的青田老刘,在山里茅屋里招待了老乡,还蒸了黄米饭招待。
吃着吃着,县令就表白了身份。
老刘吃惊地立刻起身,称草民老刘见过父母官。然后略微寒暄,婉转送客。再不相见。
刘伯温韬光养晦至如此地步。最终还是以牵连胡惟庸案的名义,被召入京,不久去世。
4、
刘伯温的二儿子,叫刘璟(jǐng,玉的光彩)。真是条好汉。
燕王朱棣造反之前,曾和刘璟一起下棋。朱棣估计是棋力不如刘璟,被突突了一顿,于是感慨说:您下棋也不让让我?
刘璟正色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朱棣听了之后,默然许久。
这番对话是什么潜台词?蕴意十足。
后来朱棣造反,与中央军队打了三年。
刘璟作为超级智囊刘伯温的儿子,随谷王回京都(南京),献十六策,建文帝不听。
当时李景隆的征伐朱棣的大元帅,领了几十万中央军。刘璟被派去做他的参谋。
李景隆在北京大败,刘璟的儿子刘貊听说后,从山西大同赶去救老父亲。俩人竟然在乱军丛中相遇,九死一生地逃回。刘璟上《闻见录》,建文帝不理。
于是他回到青田县老家隐居。朱棣继位后,召刘璟回京都。
刘璟说我重病,去不了。
于是被抓去。
刘璟见到永乐大帝朱棣,不喊皇上,仍称“殿下”。而且说了一句让我雷焦猪头的话: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大怒,将之下狱。
刘璟不用你老朱磨刀,老子自我了断,上吊赴死。
法官求旨,说要抄了刘璟全家,统统搞死。明成祖说算了,他爹是刘基(刘伯温)。
——看到这,真是感动。这比看武侠小说还过瘾。要知道,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大多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思维、行事、遭遇往往不切实际,一看就是编的。而在这种时候,这种人,做出的这样的事,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选择,真是真实,真是佩服。
——据说明末时,皇室有几百万朱氏宗亲。笔者祖上是河南钧州徽王系的这一支,族谱排字最早能追溯到朱棣的儿子明仁宗。可是我仍然认为明成祖是篡位。二十年为一世,距今已过了三十世。“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现代人都太聪明了。
记录下这些人,记得人间人物尚有风流至此。
PS:文字都是制药之余匆匆写就,一笔而过,粗率之处,见谅。
上述故事均出自《明史》。
《千草堂读史》057:历史也是阴阳变化。
作者:禹州千草堂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