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没有被各种“夸夸群”刷屏?上班迟到求夸,堵车求夸,没有朋友也求夸……夸夸群火了,寻夸者从倾诉中释放压力,夸人者也得到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解决夸夸群的本质——“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而实现“自我认同”感的满足是社交游戏最核心的目的。同时,在进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如何理解生命中所发生的,其关键在于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的自我认知与觉察。
一,情感账户透支,寻求外界补血
故事:《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叫思特里克兰德。他在40岁前,一直生活在伦敦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特别擅长于社交,常常举办各种宴会,他们还会不厌其烦的邀请客人来,客人也会有请必到。可是他们在交往时总是冷淡相对,分手时如释重负,一直为了社交而社交。主人公的妻子是个非常擅长社交的人,既能够雅致的布置宴会,也能够让谈话围绕共同话题,她能够跟宾客们聊各种话题,可谓八面玲珑。可主人公却觉得这些木讷无趣,他是话题终结者,没人愿意跟他待在一起,甚至在他身边的客人都会露出尴尬的眼神。好在,主人公的事业很成功,而且他和他的妻子有两个孩子,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快乐。
启发: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Willard Harley)提出,在人际关系之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情感账户。当我们给对方以赞美、支持、帮助的时候,就是向这个账户存款,当我们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就相当于取款。当有了欺骗、批评、抱怨、伤害的时候,就相当于透支情感账户。
在“夸夸我”的游戏中,寻夸者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正如从自己对自己的情感账户中取款,而夸人者在赞美支持对方,正如在给寻夸者的心里灌血。似乎这个账户是满的,但外界给你输再多的血,那也是别人的血,你如果不启动自己的造血功能,这些别人给予的鼓励还是被你自己掏空扔掉。就如同汽车的油缸里蓄满了油,可你就是不启动发动机,油缸里有再多的油也无济于事。
二,亡羊补牢觉醒,全心全意实践
故事:40多岁的主人公原本可以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继续生活下去,可是主人公突然觉察到,他在这种生活中已经迷失了,这种无趣,无意义的生活拖得越久,他就越想摆脱这种枷锁。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他想要不用再浪费生命。他想要寻找真正的自我。于是他在一个平静的日子里,离开了妻子儿女,丢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独自一个人走了。大家不能理解他出走的原因,于是他的妻子派人去寻找他。当找到他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主人公想要在巴黎学画画。他没有去住豪华的酒店,而是挤在黑暗潮湿狭小的小旅馆里,为了节省开销专心画画,他每天只吃一个面包。他会去打零工,只要攒够买画布和颜料的钱,他就继续画画。他从来不推销他的画作,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画画就像是一种宣泄,把燃烧的激情在画画中宣泄,宣泄完之后,他就对画的东西漠不关心了。因为他画画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展示真实的自我。
启发:如果说月亮就是那个我们理想的状态,六便士便是我们的现实状态。有些时候,我们困惑的不是到底是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而是既不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六便士的苦恼。
毛姆笔下所描述的思特里克兰德曾说:“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跌进水里,他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而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如同在不断的告诉我们,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你就会身不由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到那时,外界对我们的干扰和困难,就不在是束缚我们的问题了,我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实现它。
毛姆曾说“假如你不在意一个人的看法,那一群人的看法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一个人开始自我觉知,他就有了更多的主见,有了更多的自我认同,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对自己更重要,知道自己要怎么去做了。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可以尝试着去记录每天的丰盈日记,让自己找到生命中值得你感恩,值得你记忆的故事,从而找到频发的、有价值的、你热衷的事情。
三,激发自身动力,总会遇到知己
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一直过着穷困的生活,会有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但并不是没有人理解他,蹩脚的平凡画家戴尔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主人公的贵人,当所有人都不看好主人公时,只有戴尔克坚信他是绘画天才,他纵容主人公的无礼,原谅他对自己做出的伤害,毫无保留的为他的发迹倾尽全力,在主人公病重将死之际,他放下全部工作,把他接到家里,整天服侍他,直到主人公恢复健康。他和主人公一样,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一个认定我一定要做,一个认定你一定能行。
后来,主人公为了不受他人干扰,偶然间去了一个没有现代文明的小岛,这让他找到了归属,在岛上他和土著人爱塔结婚,爱塔欣赏他的才华,和他探讨画作,当他的模特,照顾他的起居和儿女,他终于可以一心一意的画画了。不过,虽然主人公远离了人群,可他又患了麻风病,后来还失明了。因为他的传染病,当地的人们也远离了他们,只有他的妻子和儿女在照顾他的起居,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没有再见过他,都把他当成了传说,直到他死去,他妻子去找医生来看他,当医生进入到他们的房子时被惊呆了,似乎进入了魔幻世界,原来满屋子里的所有角落都画满了画,那种神秘与壮观,就如同一个人混沌初开睁眼看世界看到的景象。
启发:我们很多时候会谈到美,成千上万的琐碎事物都用“美”来形容,当真正遇到美时,反而认不出来了。所以,一般人会根据一个人的市场,或世俗价值而决定这个人是不是天才,人们会觉得,思特里克兰德零基础,没卖出过一幅画,于是就认定他不能成功,是个庸才,而戴尔克虽然是一个蹩脚的画家,但却是个了不起的评论家,只有他能从纯粹审美的角度去发现美,发现天才。
这让我又想到《自我教练》这本书上所说的:“注意力能够创造能量。我们的注意力放在问题上,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问题、无力感;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成果上,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力量。教练的重点不在于解决过去的问题,而是拿到未来的成果。也许问题永远无法解决,甚至我们连问题的原因都无法知晓,但如果我们拿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么问题是否解决又有什么关系呢?”
治愈一个人鼓励是个好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他的愿景给予肯定和无限可能,并建设性的引导他找到现实与愿景之间的有效路径,并且鼓励他真正的去行动。这也是激发自我潜能的好办法。
四,“夸夸我”&《月亮与六便士》的深刻体会
1.“存在即合理”。
理想与现实的选择,永远是人们面对的主题,这是每一代人在特定的年纪都会困扰的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月亮,也不是所有人在看到月亮后会选择放弃六便士去追寻月亮。
正如书里另外一个人阿拉伯罕,他在外科手术界是个天才,可他放弃了铁饭碗,放弃了晋升,在旅行当中见到亚历山大港,就忍不住留下来落户,相比当中年薪一万英镑的名医,他更愿意当个更有社会价值的检疫员,而因为阿拉伯罕的优秀,一直是“千年老二”的卡尔米凯尔,不但趁机接替了他的位置,还贬低蔑视阿拉伯罕的选择。
对此,毛姆摆出了自己的鲜明观点:“我很怀疑,阿拉伯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月亮是我们最想做的事,可以是形而上的艺术创作,也可以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权威或慈善,六便士也不一定是世俗上的小生活,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份高大上的职业,充满诱惑力的前景。有时候一个人的六便士,恰巧是另外一个人的月亮,差别仅仅在是不是你想做的事。
“夸夸我”是鼓励你在被世俗困扰时,自己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只要是你内心真正的选择,那么就要接纳它,心安的接受夸奖吧。
2. 尊重选择。学者朱大可提到“我们这一生就是在月亮与六便士间来回摇摆。”这本书中,主人公前半生享受了尘世的幸福,儿女双全,家庭幸福,工作体面且稳定,是世俗幸福家庭的模版。而后半生追逐梦想,充满热血和渴望,像不谙世事的孩童一样纯粹,又像聪慧睿智的老人一样通透,他一个人,过完了六便士和月亮的两种人生。芸芸众生的我们,如果忽然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又是否会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义无反顾呢?
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我都会尊重你的选择。过去总是无法追回的,努力做就好(但不一定做到最好),每一个“现在”其实足够了。
当我们真正的认同自己,理解和包容自己时,“夸夸我”才会给你行动带来更有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