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近三个月没有动笔认真写写文章,回顾这几个月确实有点荒废和沮丧,就好像在兵荒马乱中寻找安全出口。
至今没有做好任何决定,一直徘徊在是否应该辞职,是否该考虑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是否该跳出目前的舒适圈,总之就是在是与否的抉择怪圈里打转,在怪圈里瞎转悠长达3月之久。
年后返京,3月大多数公司都会做新一轮的规划,年会也在陆陆续续的举办着。金三银四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相对增多,选择性更多。大多数职场人都是拿完年终奖在这个黄金时段选择跳槽。
跟随潮流般,有了跳槽的打算,开始更新完善简历,将其挂在各大招聘网站上,等待求贤若渴的HR们前来勾搭。还是在犹豫,所以并没有主动出击去投递简历,事实上主动上来撩的HR还是不少。
员工进入到一家企业,最基本的初心是用自身的劳动力换取相对应的报酬,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时寻求职业生涯横向、纵向的延伸和拓展,满足自身的精神、物质需求。
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当然不希望频繁跳槽,毕竟跳槽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风险。
想从一而终的在一家企业干到退休,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很多现实情况也打破这一美好的愿望。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情况下员工会迫切的辞职,寻找新东家,开启新的职场之路呢?
1.重复性、可替代性强工作
在一家公司一做就是好几年,职位职称上无任何的变动,工作内容也没有任何的变化。部门内部多你一个人不嫌多,少你一个人也不嫌少,属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在。常常抱怨自己都已经是公司的老人了,为什么薪资还没有新进员工的薪资高。是否想过产生这种薪资倒挂的原因是什么?
着手完成职责之内,机械不加思考的机械式工作,能够熟练并快速的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强度和难度并没有任何变化,仅仅是工作熟练度和效率提高了而已,并没有再创造额外的价值。
重复、可替代性的工作没有什么含金量,长时间如此下去人会产生惰性,不求上进,最终会被更有活力和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所替代。即使新人没有经验但简单的培训指导,也能使他们快速的胜任工作。
有这样的情况请尝试着迈出舒适圈,接受具有挑战性和含金量的工作,以此作为职场竞争力的保护伞。
2.无法在公司寻求职业发展
近几年的市场大环境并不乐观,经济仍旧处于低迷的状态,就业市场上亦是如此,公司成本控制上也相对严格。
频频也会传出某某大公司裁员的消息,作为职场人,这样外部环境促使人人自危,更加渴望获得职场上技能提升、经验积累、职业发展。
如果已经蓄能很长一段时间,又想力求进一步的发展,那么需要对自身能力以及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估。了解自己目前掌握的工作技能、具备的职业能力、在团队内部的影响力,本职岗位为公司所带来的价值。从而衡量现阶段自己是否有具有横向或者纵向的职业发展可能,同时评估公司是否能够提供职业路径发展的平台。
如果自身能力还没有达到高一级岗位晋升要求,那么就静下心来继续蓄能。了解公司内部晋升考核要求,考评流程,继续学习新技能,积累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若是自身能力达到要求,公司内部无法满足职业发展需求,与其在舒适区里温水煮青蛙般的抑制成长和发展,不如大刀阔斧的寻找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3.钱少事多仅围绕工作打转
很多职场新人对待一份工作会投入饱满的热情到工作中,所获得的薪资少点也不太会计较,力求能够最大化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技能。
但是这样的光景也要有个期限,钱少可以,忙碌也没问题,但前提是能够在当前的工作中学到什么。是否能够清楚这份工作能为自己带来哪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要有目的性的去做一份工作,这样才能快速的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类型的工作,并按照这份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打基础。
如果仅是拿很少的薪水,每天从早忙到完,仅仅只是围绕着工作打转,不能有时间思考和复盘,那么只是为薪水而工作。那么只是在廉价的贩卖自己时间、精力、成长的机会成本。
如果有以上几种不可调和的情况,并且在一家公司已经待了至少三年以上的时间,那么不妨认真考虑下自己当下的工作状态,是否该换个新环境在新的位置上出发。
网上有很多个性的辞职信,但是一定谨记辞职一时爽,待业火葬场。
在未离职状态下,找好下家再提离职,尽量不要选择裸辞,裸辞风险大。如果长时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仅需要面对生活的压力,例如房租、交通、三餐等物质压力,还需要克服面试被拒受挫的精神压力,无形之中自我否定消极情绪就会越来越明显。
也并非说不可以裸辞找工作,也许裸辞专心找工作,能够找到更合适的。真的要裸辞找工作,那么至少预存三个月的各类生活开销费用,至少这样短时间内不会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感到焦虑和不安。
所以尽量确定能够拿到下家OFFER再和领导提辞职,提前想好离职面谈需要和领导谈论的内容,争取领导的同意和谅解,和平有好的和公司说再见。同时做好工作梳理,以便做工作交接,确保能够快速离职,快速到岗。
职业发展过程中,跳槽是常态,需要想清楚跳槽是否真的能够解决职业中的困境,能够越跳越好。需要不定时的审视自己过去、现在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有针对性的将三者达到适度平衡,这样才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考虑怎样做,预测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最终以结果为导向评估自己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