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乡的童年》看到了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态度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意义,显然国外的做法、赋予教育的意义跟我们所受的教育是有很大程度上不同的。
这些不同源自这个国度的文化、传统以及对下一代的期望,国情不同,采取的体系自然各具风格。就算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学校、亦有不同的教学理念。而家长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跟自己教育理念相合的学校去,这样在教育问题上,双方会一起努力,而不是互相指责对方的做法、怀疑其初衷。
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某种品质采取的种种努力,也让我看到了那些在背后辛苦努力的老师,跟某些不耐烦的老师不同,这些老师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把自己作为孩子们的榜样,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对待孩子们,他们的笑容是那样自然、快乐,发自内心。
这种敬业精神、对自己职业的喜爱程度着实是令人震惊的,有多少人是不乐意做每天必备的工作、觉得工作无聊、不得不做……就像是上辈子的宿仇。怀着这样的心情去上班的话,很难想象他们能做出令人称赞的结果,更别提让他们敬业了。
我觉得教育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对待他人,导演在片中讲,小的时候被如何对待,他们长大之后就会如何对待别人。深以为然,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取得多么闪亮的头衔、名校毕业证等等,教育的目的是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还给社会。
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富人在孩子十四五岁的时候去餐厅打工,体验自己的父母挣钱不易。当然孩子们会抱怨餐厅的老板不好、同事懒惰、流程复杂……这些都很正常,这位父亲会问孩子: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
然后孩子会讲: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怎样怎样。
这个时候,孩子在打工过程中学到的就不仅仅是做汉堡、洗盘子这样重复性很高的机械劳动;他们会开始思考如果自己是老板会怎样做。
这就是把学到的只是用到实践中,一个很棒的例子。再看看我自己,上完大学之后,进入社会时简直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跟那些社会经验丰富的同龄人比起来就会逊色很多。当然,我可以在摸索中慢慢学习,但此时的心态跟已经有了一点经验,再进阶的人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从0到1,而人家是从1到更多的过程。从无到有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转变过程,这其中心态、身份的转变突如其来,需要慢慢适应;而由1到更多则是经验的积累、不同方法的验证,就像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