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终于回到终极命题了。
可能是看庄子以后心有所动吧,真的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了。
颜回虽贫穷,然而有道充满了喜乐,他的最大的福德,是遇到了夫子这样的老师。是的,成为夫子的学生,这就是大福德,无论是贫穷如颜回,还是富贵如子贡,贫富在这里只是一个外衣,大道才是核心。
财富与大道相比不可比,那么地位呢?作为释迦族太子,地位不可不尊贵,可是依然有烦恼。出家托钵,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人生大道。庄子不愿意做楚国高官,内心逍遥自在。
世人所追求的名与利,真的值得追求吗?世人比圣人更加智慧吗?那为什么圣人都放弃了世俗的名利追求呢?名利是什么?
如果名利不是追求的目标,那么该追求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名利呢?
生命本来的状态是佛的状态,名利是魔的状态?佛性需要开发,魔性一旦启动就难以遏制?所以一代代相传,为的是高官厚禄,为的是出人头地?
看历史,为了权力,王朝更替。没有一个王朝能够保持长久,哪怕是周朝,也是八百年,然而夫子的后代却穿了七八十代,钱王虽然没有传下王朝,因为有了“利在天下”的家训,代代兴旺。钱王可以说以身作则,用福德和文化庇佑后代子孙。那么从世俗层面看,真正保佑子孙的,不是丰厚的钱财,而是家道家风?
这一切是不是都说明,越是物质的东西就是让灵魂堕落,越是精神的东西越让灵魂升起。稻盛先生所说让走的时候灵魂更加高贵一点,那就是修精神,即便他做了世界五百强,那物质也不是用来自己享用的,而是让员工更幸福,社会更美好。
也就是说,名利不是自己所追求的,即便因为追求精神生命而获得了名利,也不为名利所累。而真正留名千古的,恰恰是精神的极度追求者,也就是修身功夫极好的?名利是精神修炼的附属品,世人不识真面目,把名利当成了追求的目标,这样就与大道背道而驰了,所以越追求名利,最后终将身败名裂?越追求极致的精神,越是名利加身?
如今看似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也到了极度追求名利的时代,山清水秀不再,男耕女织不再,幼儿母养不再,大道不再充斥于人间。想古人与神人共居,随时有明师指导,幼儿有母亲陪伴,随时享母爱温暖。那时候吃得简陋,却可以活八百岁。现在的人吃得丰盛,活八十岁就算不错,那么吃得简陋好还是丰盛好?现代人都要在外打拼,孩子生了要么给农村来的保姆养,要么送回农村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至少对于孩子来说,现在没有古代幸福。现在教育看似普及,可是真的要找到明师,很难,一是真伪难辨,一是有真功夫的明师很少。多的是有文凭有知识不修心的所谓大师。有明师才能继承,才能溯源而内心光明,如果精神才是追求的正道,那么对现代人来说,缺明师就是一个灾难。
追求精神也脱离不了生存。但是不以名利为目标,物质需求其实很少,维持基本生活的条件并不难实现,当确定了精神追求这一大方向以后,人的选择度就大多了,不再以大城市工作机会多待遇好为优势,不再以学区房为必备,不再为了还房贷而必须做不喜欢的工作。而没有这么多约束以后,身体也好了。人生最需要花钱的房子,教育和看病,因为追求目标的转变,这些压力全没有了。可谓潇洒自由唾手可得!
当然,因为是突然想明白的,过去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改变,比如家里人还是要保持以往的生活条件呀,房子已经买了确实要还房贷呀,孩子生出来了确实要找人养啊,似乎又变成了身不由己,甚至因为心灵的觉醒陷入更大的不自由和痛苦?其实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当自己知道要以精神为追求目标以后,虽然表面还过着以往一模一样的生活,可是内在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是从事以前的工作,知道在工作中炼心观心了,而不是为了名利而工作,工作就是一个修行场所,顺便领点工资而已,抱着这样的心态工作,还会为了多做点少做点而烦恼吗?还会为了晋级升职而费劲心思吗?我自己肯定是不会了。欢喜地工作,至于工作能带来什么,大头是精神的提升,这个自己可以把握,附加产品就随缘了。工作无欲而奋发!如果抱着这样的念头工作,还会在意是在体制内工作还是去学校工作吗?反正此刻我是不纠结了。留下,很欢喜,去,一定是因为可以陪伴石头长大,就这么一个理由,如果不能陪石头,离开工作单位干什么?在哪里不是修心呢!
家庭也是修行的道场。明确了精神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家人,肯定也是从他们的精神健康出发,不再有精神暴力,给出的都是欢喜。等自己过去不欢喜的种子都萌发了,将来收获的也一定是欢喜。
确定了为什么而活着以后,自然知道该怎么活了,一切都那么自然。自然就说明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