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是个伪命题

春节后W公司开展了“复工季•劳动竞赛”,期待以此拉开新年的“开门红”。2022年全年的生产定单已排的满满,对年度15%的增长目标信心满满。

    在憧憬美好未来时,却发现生产车间还有部分一线技术工人未到岗,到岗的又有部分辞职流失。造成产能与产值目标严重不匹配。有些岗位长期人手不足,近两年都没能招到合适的员工。更令人意外的是,一家生产协作单位春节后生产技术工人竟无一人到岗,全部离职。这给公司的发展又带来一层忧虑。

      L公司是H市为打造“生物医药”之都,而重点引进的医用试剂研发制造的高科技公司。L公司多名院士、医药疫苗科学家和海归博士后共同打造。在厂房、设备、资金、原材料都准备的妥妥帖帖时,开始招兵买马。人才市场未能传来捷报,来应聘的一线生产技术工人久久未能达到开工的最低人数。让L公司和H市分管领导抓耳挠腮,苦寻应对之策。

      我国自2010年重新成为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以来,用工荒就开始存在,并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有8亿左右。从总数上来看,我国并不缺劳动力。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工厂出现用工荒呢?

一、普通工人近几年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长

很多工厂在招工的薪酬水平这一栏,开出的价格是8000-10000元,相比其他行业来说,这样的工资确实挺吸引人的。而实际上,当你真正入厂的时候,就会发现月薪8000元的确实有,但是凤毛麟角。很多人的工资就是维持在五六千左右,并且工作时长也比较长。

想要领取到8000元,也不是说不可能,只是想要达到,需要完成更多的绩效,并且工厂的管理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迟到、早退要扣钱,绩效不达标也要扣钱,做工出现不良品也会扣钱等等。

二、工厂晋升空间有限

可晋升的岗位也不多。很多工厂是私营企业,里面大部分的管理人员是老板的家人或者是朋友,所以普通员工是很难升职加薪的。因此很难获得自我成长的需求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

三、新兴行业的崛起

现在的年轻人经过高等教育,想要找的工作是偏向于新兴产业,而不是传统行业。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办公室白领。工作干净,环境整洁。

有学历的会选择大公司,或者是事业单位、国企等。学历较低的要么到私营单位,或者直接出去送外卖、送快递或者是创业。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满足上班工资,都想自己创业当老板。

四、中西部的崛起

东南沿海城市的各种生活成本大幅上涨,使许多务工者退出了大城市打拼。回到家乡发展。

每年春节过后,东西部就开始打起了农民工的争夺战,在东部的一些用工企业开着长途大巴奔赴中西部,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回来。还有些省市开通了高铁专列,包机把务工者接回来。而中西部的城市想尽办法要把劳动力留下,如重庆当地的官员更是在春节期间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就是设法把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截留一部分,能留多少就留多少。

说了这么多,回过头来一想。只要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增加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招不到人、“用工荒”就是个伪命题。要解决这个“伪命题”,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