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在以前是指不求上进,好吃懒做的人的代名词。
是指孩子即使成年后,也不去社会上工作,将自己包裹起来,拒绝和社会接触。
日本雅虎网站上有一个悲伤的新闻标题。
“我希望在我去世后,我的儿子还能再靠父母留下的钱维持40年”
这句话出自一位75岁的老母亲,她很担心在她死后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庇护她45岁的儿子。
原来她45岁的儿子,自从大学辍学后,就一直没有找过工作,长期蛰伏在家中,这一待就是20多年。
身为母亲的她,就这样继续抚养了儿子二十多年。
啃老族的形成和父母的溺爱脱不了关系。
这位75岁的母亲,仍不忘给儿子开脱,说“其实我的儿子十分善良,当我的丈夫因为重病需要人长期看护时,有时候我又不得不出门,多亏了有儿子在家”。
与此同时,很多家长们也意识到了,让孩子独立的重要性。
随着啃老族被社会舆论抨击,很多“啃老族”不再明目张胆地啃老,而是换了方式和套路,让父母们在不知不觉中掉入被啃老的陷阱中。
01 新型啃老花样多
50多岁的王阿姨,本来是退休了轻松享福的时候,没想到,女儿生了小外孙。
因为亲家母那边有大儿子的两个孩子也忙不过来,身为姥姥的自己心疼自己亲闺女,承担起了带外孙的重担。
王阿姨刚开始带娃时,感觉还挺好,觉得自己的退休生活还挺热闹的。
觉得女儿对自己孝顺,还把自己接过来一起住。女儿工作忙,自己就多承担些。
但是渐渐地,女儿不仅孩子衣服也不洗、自己的衣服也不洗,扔给她来处理,俨然一副像是回到娘家一样,家务事都抛给王阿姨。
原来女儿是家中独子,王阿姨从小溺爱得紧,女儿没出嫁前,在娘家从来不让她做家务活,至于做饭,更是一窍不通。
所以自从王阿姨搬来照顾外孙,家中的一日三餐都要靠王阿姨张罗,要买菜做饭、做家务、还要带孩子,甚至买菜钱还得倒贴。
因为女儿点名要这个吃、那个吃,很多时候伙食费压根就不够,女儿也不拿出来,王阿姨碍于情面也不开口。
王阿姨像个陀螺转不停,本来有些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因为受了累,这下又发作了。
王阿姨给女儿说她身体不好,要回老家休养一阵,孩子让女儿自己先带一段时间。
没想到女儿压根没对她嘘寒问暖,反而抱怨她怎么就突然身体不好了,真是矫情。
王阿姨怒了,敢情是把自己当免费的保姆使唤了吗!又想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这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
像王阿姨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新型啃老”,子女打着陪伴老人的名号,让老人当家中的免费保姆,甚至变相压榨老人的积蓄。
老人们都会体谅子女不易,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本着能帮一些是一些的想法,倾尽自己所能。
最怕的就是子女认为父母的这些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感恩和孝顺,甚至抱怨父母做得还不够多。
02 啃老族的两个表现
第一点:将带孩子当成理所应当。
很多人理由是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希望老人能帮助自己带娃,有些甚至是孩子假期时,直接将孩子养在老人那里,不得不上学才接过来。
这类人群,忙是一个理由,更多的是凡事优先考虑自己的好处。毕竟不带孩子,自己乐得轻松,周末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好不自在。
其实,孩子还是要自己带比较好,不仅是老人年纪大了,照看孩子也会力不从心。同时老人照顾孩子更多关注吃饱穿暖,孩子的教育和沟通是缺乏的。
有个现象就是,孩子3岁后比起爷爷奶奶会更喜欢和爸爸妈妈亲近,可能是随着孩子情商的提高,会更愿意和父母沟通。
第二点:子女坚持和父母住在一起
生活在一起,本来是为了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但如果以方便陪伴和照顾的借口,让老人们当免费保姆,这个就不应该了。
经济独立的子女,能自己做的事尽量自己处理,如果工作实在是忙,需要老人帮忙的,也要常怀感恩的心,对父母多些关爱和问候。
03 避免养成啃老族
从小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培养,教育孩子要知恩图报,所以在幼年时,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不要过分地溺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让孩子多思考要怎么处理,而不是帮孩子直接扫清所有障碍。
该放手时,就要让孩子勇敢面对,让孩子多思考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有助于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