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最怕的就是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一次被老师点到名字,让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我惶恐地站了起来,脑子里轰轰作响。完全想不起老师讲过的那些内容,只能硬着头皮,把自己的理解讲了出来,勉强算是回答。最终,老师一脸嫌弃地说:怕是连作者自己都没想到这些哦!在同学们的哄笑中,我满脸羞愧地缩回了座位。
于是,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变成了我的梦魇。总结得太简单会被认为是没好好学,总结得太跳脱又像是在谄媚。每次需要做这个事情时,我都觉得自己像一个笨拙的小丑,在卖力地做着拙劣的表演。
我就一直想知道,同一篇文章,你读到的内容和我读到的是否一样呢?
阅读的本质是知识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复原,二是构建新结构。
什么是阅读中的复原呢?就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通过整理语句内容结构,推测新知识的应用场景,并尝试还原创作者脑海中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类似于考古发掘。在一个几百年前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堆可能是同一个器皿的碎片。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器皿的模样,甚至不能确定这些碎片是否都来自同一个物件。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推测、尝试,最终得出一个自认为最合理的结果。这就是复原。
阅读中的复原,是通过自己的存量知识去推测、发散、求证、验证新知识的过程。
但阅读并不总是复原,有时候还需要构建新结构。在阅读中构建新的结构,就是不拘泥于创作者的意图,而是将新知识与自己的存量知识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个新的知识结构可能和内容创作者的知识体系有交集,这些交集就是重要的知识点。
实际上,无论是复原还是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都需要调用存量知识。这些存量知识会影响对新知识的解读。因此,不同的存量知识会导致不同的复原结果和新知识结构。最终,你读到的《哈姆雷特》和我读到的《哈姆雷特》就有了差异。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每个人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当我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老师那嫌弃的目光和同学们的哄笑声,就从记忆中淡去了。
混沌学园的李善友教授曾说:“所谓认知升级,不是认知内容的增加,而是认知结构的升级。”学会阅读,无论是复原还是构建新知识结构,本质上都是在用存量知识去整合新知识,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在我看来,这正是最直接的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