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攒了满满的吐槽欲,我也不得不承认,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是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的。
首先是在当下鼓吹让妇女回归家庭的氛围中,能谈论女人还是要工作要自立,单单是这种逆流而上的风潮就很难得。
其次是难得聚到一帮优秀的演员。不抠图、原声配音虽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跟市面上一众随随便便制作的竞品一比,也高下立见。
1、服化道
中产阶级穿什么?反正不可能是电视剧开头那种红绿灯配色。
对比一下隔壁日剧,《贤者之爱》的剧情可是猛烈狗血得多,但是每一个角色的服装化妆都是贴着人物来的。
工作中的女人穿黑白灰和裸色的套装配简单的珍珠项链。
嫁人的主妇穿温婉的浅色或者是碎花连身裙。
到后半截,罗子君剪了更利落的短发,仿佛要象征新生,衣品也整体好了起来。
但是,反而离人物更远了。
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阔太太,每天打扮得好似招摇的圣诞树;
失去了夫君的荫蔽,她反而可以穿上质感极好的羊绒大衣,拎着价值不菲的手袋,妆容得体地挤地铁上班。
做亦舒女郎是很贵亦很难的。
白衬衫配卡其裤,开司米(其实就是羊绒)大衣,衣服不必多但每件都精良;
珍珠或是钻石的耳环、香奈儿或者华伦天奴的套装。
理想中的子君,应该是阔太太时期穿上剧中现下的打扮,得体大方;后来一夜落魄,无法添置更多的名贵新衣,不过即使品牌骤降几级,也不失体面。
电视剧的配置啊,就是现在你不会喜欢这个人物那她就难看,从谈吐到穿着都不讨喜
忽然反转了,衣品配着人品都完美起来,请你一定要喜欢这个新的我。
完全不管人物的连贯性。
2、现实
有人争辩,认为剧版是与时俱进了,何必拘泥亦舒时代的情境。
那就与时俱进地聊一聊,陈俊生到底是有多少工资,才能供得起这样的阔太太。
电视剧开端,子君随便一买就是六千的鞋,儿子念高级小学,家里是上海核心区的大平层住宅,还雇佣了住家保姆。这种家庭的月支出至少5万以上吧。
我还想着,俊生至少得合伙人起——结果只是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
离婚后忽然又变成两年给前妻付50万都困难了。俊生的父母,做出姿态要拿出全部的资产给子君,也不过20余万。
在上海一套房动辄千万的现下,这家人还在为几十万的小钱争来吵去……
其他bug还包括:
离婚时候,律师告诉子君,一般拿到孩子抚养权的一方就也同时可以获得房子和车子。——喂,你当新婚姻法是空气啊。就算子君拿到房产,一样也是要折价付一半的现金给前夫的。
判都判了,俊生忽然提出新买一套小房子跟子君置换,按照唐晶的估价,差价在100万以上——正常人谁愿意啊,但是子君把补偿从20万提到50万,忽然人人都说她狠心,而子君的妈妈为了50万现钱心花怒放。——喂,自己置换都没那么累,那么多地产中介吃白饭的么。
剩下咨询公司里的尔虞我诈,好像做项目全靠人际手腕,不提也罢。
3、三观
可能会有人不服气,你们这些固执的师太粉,当成同名剧来看不行么。
真不行。
子君不是一般的icon,她是从鲁迅到亦舒,对女性命运的一系列探索。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伤逝》里透澈坚强的子君。
“在那一刹间,我把他看个透明。这样的男人要他来干什么?我还有一双手,我还有将来的岁月。 ”这是亦舒的子君。涓生要离婚,她不是不曾想过挽留,但是发现对方主意已定,她比他还要干脆。
那利落,叫他不敢相信。
认真说起来,亦舒的笔下也是玛丽苏的。
鲁迅笔下的子君在婚前是一个独立可爱的女性,婚后却沉溺家庭,慢慢从知性女性变成只知茶米油盐的家庭主妇。她不再读书,不再社交,从“我是我自己的”变成了“我是涓生的”。离婚后的子君一蹶不振,竟然病饿致死。
而亦舒用了后半本书给了子君相对圆满的结局。
婚后的子君也是吃过苦的,家里尚有四五万一套的华服,却还是要去为了四五千的月薪折腰,就算这样的工作,还是靠唐晶替她伪造了六年的工作经验得来的。
“我可以看到我的前路,路是有的,可惜崎岖一点,布满荆棘,走过去难免会头破血流,尚有许多看不见的陷阱引我失足,一下子就晚节不保,但又非走不可。”
最后靠着贵人引荐,因着做主妇时积攒的好品味做陶瓷艺术,再有唐晶和男友的鼓励和帮扶,终于从泥淖中走了出来,又遇良人。
要说这种好结果在现实中存在多少呢?豆瓣的书评第一条就是,妈妈看完书问我,那五十岁的女人离了婚,又不美,要如何自立?这个“我”直接替师太回答了,这样的故事没人写也没人看的。
书的末尾这样写,子君自己都不相信竟有这样的好运气,如此理想地便结束了我的前半生生涯。
好的玛丽苏是这样的,姿态好看,用恰到好处的天时地利人和,合情、合理、合法地造梦。虽然中年女人离婚九死一生,但还是有活下来的这一个。
而不是像电视版这样,
离婚以后好似一路开挂,做售货员都抵过闺蜜十几年的工作经验,
“不管我多作,多嗲,多无聊,总之会有霸道总裁扶我起来”。
——即使这霸道总裁是闺蜜挚爱,为了生存也照抢不误。
还是想替唐晶骂一句,你神经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