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又来了(二)

除去脚本的部分,脱口秀的另外一环就是表演了。他们是语言文字工作者,也是演员。把自己写的东西,自己要表达的观点主张,以有趣方式表现出来,让大家感到开心是演员的任务,因此脱口秀演员都是喜剧演员。

要逗笑大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密集地输入逗笑的话题,一波接一波,不让场子冷起来。这种节奏的把握很不容易。我们经常看到在评价脱口秀演员表演时,出现“今天的节奏把控的特别好,效果很好”之类的评价。节奏无非就是表演者表达的进度,与观众的接受度的合拍与否的问题。表演者抛出一个个梗,层层递进,观众也有越来越好玩的感觉,这个表演才算成功。

而表演者节奏也很容易受到观众反应的影响。表演者预期到某些部分会有笑声,但观众并没有笑起来,表演者心慌了,寻思着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可能会影响之后的表演。当然,表演就是一个这样不停的历练过程。他们的一个作品,会经过多次尝试,在观众面前表演很多次,才会慢慢成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的一个好作品出来,私底下他们都要无数次演练才能达到。脱口秀演员就有一个专门的叫“开放麦”的地方去进行表演实践。

演员的表演还有一个风格的问题。脱口秀大会里就有一些很有特色标签的演员。比如何广智,就是城市生活中相对边缘底层人数的代表,他描述上海地铁,出租屋的状况,让大家觉得很真实。而他的形象气质,以及语言节奏的把握,都让人觉得和这样的话题特别匹配,也很容易让人共情。

这季又出现了一个新人叫徐志胜,他自己调侃“这个长相就很适合说脱口秀”。形象确实有鲜明的特点,很适合拿来做自我调侃。这样的演员先天优势运用得好,能成为观众的记忆点。

还有杨笠也是一个例子。她的脱口秀树立了一个为女性代言,调侃吐槽男性的定位,她的文本内容和表演风格也非常适合这一主题,因此能在众多的脱口秀演员中脱颖而出。虽然她的这种风格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但不能否认这样的争议正是一种受关注的表现。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关注点就是最好的资源。

对脱口秀演员而言,找到一个突出个性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很深的感受就是,脱口秀表演具有很强的文化性。要能欣赏里面的梗,get到笑点,需要对这个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说打底这是具有母语能力的人才能办得到的。难怪有人问,检验你的语言学习能力,就去看看你能否看得懂他们的脱口秀节目。

想起娃们现在同时学中英文,也总会强调双语能力。但是,如果两门语言都学的半吊子水平,那将是多大的遗憾。至少在现阶段,孩子还是应该有一个强势母语,可以进行深层思考和欣赏。至少要能够欣赏到脱口秀里面的梗,才算是达到一个母语要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