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刘锴云
0、缘起
写这篇的缘起是姐妹@柠檬方糖消失- 写了5.18博物馆日的repo并且艾特了本狗,她的5.18博物馆日repo从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到研究方法及思路,再到受众,细到休息区的充电功能,都有涉及。一口气读罢,作为博物馆staff我自然有超级多话想说,只是疫情原因最近WFH+上网络干校,灰强的劳形烧脑,迟至今天才作response。
真的佩服姐妹@柠檬方糖消失- ,实力文博repo博主,在校上课\律所实习的同时写repo又快又狠又准,展览\喜剧\歌舞剧看完基本当天出新鲜的高质量repo,、视角之多元、论证之精彩,66666,看她的repo每次都感到醍醐灌顶。
1、博物馆与我的生活
@柠檬方糖消失- :“依审美取向和研究议题挑选展览”是一挺好的观展思路。也复盘一下我这些年看展的思路变化历程,大致是①为了看展而看展(本科及以前)→②为补充知识框架中的缺环或漏洞而看展(研一、研二)③跳脱出展览内容本身而从展览的构架及其实现过程去解构一个展(研三至今)。尤其是去年7月以来入职以后,具备了难得的视角转换机会,能够比较轻松地切换看展和释展的视角,或者说是旁观者与东道主的视角——不论是作为staff的“身在此山中”,还是抽离职务身份而采取的“隔岸观火”视角,看展视角的跳脱每次都能让我大呼过瘾也收获满满。
我也是那种进KTV经验聊胜于无、没有玩过密室逃脱的人,平时在我馆上班,周末去别家博物馆看展,周末约姐妹出去耍,首选还是去博物馆,下班散步去对面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看剧看show对我来说是最巴适的日常,看了很多show,然而因为不求甚解,至今仍然不得要领,但以后会多关注多思考。
把智识和才情投注在谋生职业之外的领域,是何其幸福、幸运的事情呐,相当于在为稻粱谋之外, 依自己兴趣开辟一方精神空间,把你自主选择的美好的东西,与你的生命体验相糅合。
2、博物馆日主题解读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姐妹将之释读为“作为内容输渠道的博物馆,如何促成包含着多元性和包容性在内的平等的构建”。
而我向来不太相信各种年会的主题有多大意义,对于其能否正确反映时代性持一点怀疑态度。“平等\多元\包容”在今日的公共话语中被奉为一种言必称的政治正确,上面调子一定,帽子一扣,万事大吉,这个活动主题您定什么就是什么吧。但我今天翻出博物馆日诞生以来历年的主题及其相关主题活动,略品了一品,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个定调实际上能够超越古板的命题作文,其题中之意应该是援引一个较为普适的、中性的议题,抛砖引玉,鼓励各国博物馆及其相关群体对这一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索、充分阐释和讨论,以期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新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愿景。也就是说,年会主题的生命和价值在于后续的阐释和讨论,而非主题本身。
lou了一眼今年5.18主旨论坛的成果,国内官方机构对于该主题的解释依然比较宏观,不外乎把推进国家文化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套话术,带入到博物馆领域内重述一遍,无甚亮点与实操性。当我们讨论“平等”“多元””包容”的时候,我们在讨论啥子?
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底层问题是无法避开、却是在大多数讨论所忽视的,那就是观众和博物馆,谁为客体,谁为主体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跳脱出原有的主客体关系(博物馆作为主体、观众作为客体),就相当于博物馆还是在做自行定位,关起门来过家家。如果把博物馆放在客体的位置上,不只让同行和上级去评定,而是让公众去评定、让参观者去认可、让社区去共建,大概能有更好的提升。
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beyond thepillars
我畅想过一系列图景:去博物馆吃早餐,去餐厅看歌剧,去歌剧院办婚礼,去教堂看书,去书店喝咖啡,去咖啡厅上课,去大学里看电影,去电影院聚会blablabla
然后我很自然地开始思考:“博物馆生活美学”何时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有没有边界?博物馆是否需要被定义?博物馆在构建社群文化中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
审视博物馆气质,它是精英的、自律的、克制的、教条的、结构化的、安静的、神圣的、爱国的、庄严的……
用沈辰先生的话说。博物馆给的是“精英文化俱乐部”式的体验。“草根阶层”站在博物馆门口时,时常感到口袋里缺一张“入场券”而产生了畏难情绪(虽然现在大多数非遗址类国有博物馆已经实行免费开放)。而当进入博物馆观展时,博物馆以其惯有的教条模式,使精英知识传播模式得到强化——展示的是非“草根”的,需要知识背景的,高雅庄严的艺术。那么显然,在思考萌芽之前,有些人便早早地被“博物馆疲劳”打败。
看似开放包容的博物馆,其实没有那么美好。作为“文化客厅”“宗庙”“知识枢纽”的博物馆,需要祛魅还是赋魅?文物需要被顶礼膜拜以彰显文化尊严,还是作为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年前的今天,发布了抖音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当时我的票圈被刷屏了,这确实也是文博圈难得的堪称现象级的刷屏——4天播放量破亿,相当于大英博物馆2016年全年参观总人次的180多倍。有专家批评称“抖掉了文物的尊严”。诚然,是个人就无法免俗,也确实有很多快乐是降低了尊严的快乐,但我倒认为“文物戏精大会”没恶劣到专家所说的让博物馆“蒙羞”的程度,甚至我觉得都谈不上低俗,更通俗点又何妨呢?高雅艺术未尝不可向下兼容,就像罗翔老师说的“我读莎士比亚并不妨碍我听郭德纲的相声”(品怡:“期待郭德纲老师参演《麦克白》”)。
抖音的受众和调性与博物馆不搭,也难怪,时至今日“两微一抖”已经成为互联网传播标配,而绝大多数博物馆的抖音号内容几乎等于没有。总体来看,文博圈对于新媒体是兴趣,似乎不及新媒体对文博圈的兴趣。也不造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以后还有没有第二届了。对于能够触及更广阔观众的传播方式,不能因为不好做就说这个低俗,索性甩手不做了,ignore it at your peril!
不过有1说1,确实文物博物馆的话语更加多元了,不光有很多精彩的节目,比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宝很有戏、考古进行时等等,还涌现了一批文博KOL。文博事业日隆,不过也恐怕这是我作为从业者的一种“幸存者偏差”,因为我搞这个,所以我眼中都是这个,缺乏和其他行业的人交流,还以为我们做得很好很充分了(当然是不充分!)
4、警惕:宏大叙事&乌合之众
满足于正面的一面之词,那么再来看一看平等、包容、多元的对立面。
警惕博物馆历史陈列中的宏大叙事。通常,历史陈列被比作“以文物作为脚注的忠实文本”,以其实物性无差别地呈现了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阐释路径。但是本质上,文物的选择与解读,以及展览的内容构架与形式设计,仍是精心建构的propoganda。策展人熟练地运用一些表达“整体”含义的宏大概念,得出看似理性、权衡的结论。
警惕博物馆里的乌合之众。纪念碑式的建筑、庙堂式的气氛,无疑将博物馆营造成现代意义上的礼制空间,在这样的原境中,乌合之众容易受到宏大、模糊叙事的山东,容易接受大局立论,这种立论经过包装、打磨、反复构建与试验,在形式上让人肃然起敬,在逻辑上显得无懈可击。
一旦营造出这样的陈列空间,在此之中,连“人民”都会变成抽象的、模糊的,是国家机器向外伸出的触手——只是一个个触手而已,没有面目,更别提性格与思想。独立人格的细碎生存经验、血肉之躯处在“被代表”的地位,只有在次等意义上才会被考量,甚至根本不被理会。而仅当个体经验成为集体利益的见证和附庸之时,个体的价值才得到追认,个体因之得以被赋权,由“个人正义”守护的“国家正义”在这里发生了惊天的扭转。
布洛茨基说啥来着:“我们为了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站在牺牲者这一边,而不是幸存者或者旁观者这一边”,我想,在博物馆历史陈列当中,换言之,为了理解由文物建构的历史,必须要站在作为个体观众的一边,而不是作为策展人或者释展人。
5、展望与flag
作为一名concall开摄像头都会社恐致郁的资深社恐,惊讶地发现自己在无论在博物馆实体空间,还是抽象地方博物馆语境内,行走言谈,我的身心都可以炒鸡放松,而且变得乐于和人交流,小姑娘居然有两幅面孔哈。甚至可以在展厅内和观众自来熟,小规模讲解\访谈\加微信\约饭blablabla。和@柠檬方糖消失- 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个从微博互关到线下约展约剧约饭,再到线上约repo的互动过程。
日常接触的展子很多了,输入不成问题,要加强的是输出,难的也是输出。不论是看文献,看展,还是歌舞剧,还是旅游,争取一周写一次repo吧,一方面,借此去刻意练习“实践\体验-和人交流-思考内化-凝练方法论”的学习路径,另一方面,练习connect the dots的能力,像一只笨笨的几居,织一张细细密密的网,庶竭驽钝,但愿能以此增进智识与审美体验吧。
以上是我的叨逼叨。
其实还有好多话想讲,想和每一个你边逛展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