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症,对大家来说这是一种较为陌生的精神疾病。一般来说,解离症的发生率也较其他疾病来的低,国外的发病率约0.01%。尽管如此,报刊杂志、电影等媒体却常常以这类疾病为题材,或许是因为此类精神疾病的戏剧性较强。解离症包括“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迷游症、多重人格异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混乱;自我认同改变;失现实感;失自我感:自己看自己就像在看一个“他人”一样,即我不再是我;失忆:失去记忆。
1.各有各自的年龄层,各自的性别,各自的价值观。每一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独立地与他人相处。
2.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有一些则各行其是。在特定时段内,至少会有一两个人格处于“值班”状态,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
3.不同人格之间的变换过程通常是突然且戏剧化的,但再好的演员恐怕也难模仿得唯妙唯肖,因此患者常被误以为在装病。
4.患者常有失忆症的现象;或者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又或不记得曾经做过的事。
5.患者受暗示倾向很高,即易被催眠。
6.在接受检查时,几乎找不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前面所提到的失忆症现象,单一次的检查通常是无法看出患者的异样,必须有长时间的观察期才能发觉患者精神状态上的病症。
7.多重人格障碍通常是漫长或一辈子的病程。
治疗
最理想的治疗方式:重整多重人格者的整个人格结构,如让他们摆脱孩童期被虐待的创伤性经验的阴影,让他们学会用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压力,不要遁入较不成熟的人格特质或行为模式中。这样的治疗过程,通常是充满艰辛、挫折,需要无止境的包容、关怀与耐心,及高度的心理治疗技巧的。
有的多重人格患者身上,会具有一个叫做“自助者”的人格,此人格通常是积极的、正向的,类似患者本身的心灵导师,因此有些心理医生会试着找出这个人格,和其同时帮助患者整合人格,调整想法,使患者痊愈。
多重人格与催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催眠状态下,大多数被催眠者可以被诱导多重人格。原理在于通过催眠在大脑中枢可形成一个强兴奋点,从而抑制周围中枢系统的兴奋。多重人格便是由多重强兴奋点主宰的,人格间的转换便是多重兴奋点间的转换,但催眠不慎有可能诱发催眠后多重人格症,有时,患者还会出现新的人格类型,因此虽然多重人格者容易被催眠但是用催眠来证明患者具有多重人格的做法是有害的且消除这种治疗所引发之副作用是极其困难的。
药物对一些较常见的症状(如抑郁、焦虑)有相当好的效果,但对解离型认同障碍还是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