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或经历?
心里知道该做某一件事情,但是做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比如说你想减肥,你知道应该迈开腿,管好嘴,但是你却正在葛优躺,喝肉汤;
你知道现在该专心读书,但是你却在东摸摸西摸摸,就是不做"看书"这件事;
你明明知道现在该起床了,但是就是没有挪动你的身体,你躺在床上东想西想;
看到别人做到了某件事情,你会这么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会,只不过我没有做。但实际上你永远不会付诸行动;
明明知道对方就是个渣男,可就是挪不了步,抽不了身,离不开他,直到结婚后,才承认自己后悔莫及;
……
也许你会给这些表现贴上“拖延症”“行动力不强”“知行不合一”这样的标签,并深深为之苦恼,但是说起改变,深感无力。
02
今天暂且不讨论怎么去改变这根深蒂固的毛病,我们先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子。
以上行为的心理表现为:当一个人的内在知道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个外力不断地诱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内在的事情,最终外力成功地诱惑了他。
蒙特梭利说:这种心理现象就叫心理能量跟运动不能成为一体。通常这种人的意志力不强,不能遵照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是还有一些成年人恰恰相反,是人们羡慕的对象。他们意志力坚定,目标明确,行动力强,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坚定地迈向自己地目标,不焦虑,不怀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笃信。
03
同样是人,为什么会呈现这么大的差别?这就要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有关。
总体来说,行动力强的成人相对于行动力弱的成年人,在幼年时,他们拥有更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里的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指什么呢?是优渥的物质环境吗?是浓厚的文化氛围吗?都不是!是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
那些行动力强的成年人在幼年的时候,往往有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他们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探索世界,获得充分体验的自由。
孙瑞雪女士在《爱与自由》一书中说到:儿童是从哪里获得能量的?儿童依靠我们的爱而获得安全感来发展自己。如果我们不能够给儿童足够的爱的能量,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得很好。
获得了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有充足的心理能量,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因为在父母那里,他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他只需要集中他的心理能量,按照他的意愿来发展自己。
能够自由探索未知新鲜世界的孩子,获得的是充分的体验,这样的体验让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未知的世界,并且由内向外散发着自信。
而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在他的生命源头里,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认可和充分的肯定,他们一生都在从外界寻找别人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
更可怜的是,他们甚至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时候,唯一的标准就是对方是不是对自己足够好,足够接纳他的不足。这样的孩子,把心理能量都用在寻找认可接纳上,怎么会有多余的心力去追寻自己的价值感,实现自我发展呢?
生命早期没有获得充分自由的孩子,在一次一次被阻止探索世界的过程中, 他们的心理能量被阻碍了,失去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
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能够专心致志地沉浸在一件事情中,以致于流连于一件又一件事情上,却从来都一无所获。他们甚至会变得胆小,畏缩,没有信心,不敢突破自己的安全地带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样的孩子就逐渐成为了行动力弱的成年人。
当我们知道了“行动力弱”这个不好的习惯,有一部分原因是跟我们父母早期养育我们的方式有关,我们一方面要跟自己握手言欢,不要产生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我们还是有各种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行动力的);另一方面,作为父母,为了避免我们的孩子重蹈覆辙,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04
我们该怎么样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首先,父母要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环境。父母必须能够不断追求自我成长。能够不断自我成长的父母,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永远都是充满新鲜活力的,也能够感知孩子。
蒙台梭利说:“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个性就很僵硬,他一成不变,他就没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父母不成长,心智水平几十年不变,那么他就会因为小事和孩子争斗,永远做不到对孩子宽容,因为这样的成人已经失去对世界的理解,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整个世界。
其次,在生命的早期,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及时肯定和认可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理解他,尊重他。只有这样,他才不会从外界不断寻找肯定和认可,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孩子就会获得足够的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发展自己。
最后,我们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充分自由。不要为了制止孩子玩水,恐吓孩子或是用一件非常吸引他的玩具来阻拦他正想做的事情;不要在孩子专心致志堆积木的时候,问他口渴不渴,肚子饿了没。
我们只需要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提供及时的安慰或帮助;在孩子需要专心做事的时候,我们保持沉默吧,静静欣赏孩子的专注就好。
但愿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做新时期的父母,做一个自我成长型父母。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让我们的孩子再也不会像我们一样,因为“行动力弱”而自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