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ncy Confirmation Theory)是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如何处理和回应符合或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信息。这个理论源自于更广泛的期望理论框架,强调预期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期望确认理论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期望的形成: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信念或外界信息形成对特定情境或他人行为的预期。
信息的处理:当个体接收到新信息时,他们会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预期进行比较。
-
确认与否认:
- 确认(Confirmatory):当信息与预期相符时,个体更容易接受这些信息,这可能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原有预期。
- 否认(Disconfirmatory):当信息与预期不符时,个体可能会经历认知不协调,导致他们要么改变原有预期,要么试图解释或忽略这些不符合预期的信息。
后续行为:期望的确认或否认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例如,一个工作表现得到上司肯定的员工可能会更加努力工作,而一个工作表现没有得到预期认可的员工可能会感到沮丧或者动力下降。
期望确认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如消费者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在这些领域,理解个体如何处理符合或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信息,对于改善服务、增强沟通效果、提高教育和培训效果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IS领域的期望确认理论
信息系统(IS)领域中的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ncy Confirmation Theory,简称ECT)主要用于研究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满意度以及持续使用意图。在这个领域,期望确认理论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期望形成:用户对信息系统或技术有一定的预期性能或效用。这些期望可能基于过去的经验、口碑、宣传材料或者是初步的使用体验。
性能感知:用户在实际使用信息系统后,会形成对其性能的主观感知。这种感知可能与最初的期望相符,也可能存在差异。
期望确认:当用户感知的性能与他们的预期相符时,即发生期望确认。相反,如果性能感知与预期不符,就是期望不确认。
用户满意度:期望确认(或不确认)会影响用户的满意度。通常,期望确认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而期望不确认可能导致满意度降低。
持续使用意图:用户的满意度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使用信息系统的关键因素。高满意度通常促使用户持续使用,而低满意度可能导致用户放弃使用。
在信息系统领域,ECT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系统和技术的用户接受度,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等。通过理解用户的期望、感知性能、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图之间的关系,开发者和管理者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和改进信息系统,以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接受度和使用效率。
Question
Q1: 期望确认可以放在感知有用性之后吗?
- 在传统的期望确认理论(ECT)中,期望确认通常先于感知有用性,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顺序逻辑关系:用户先形成期望,然后通过使用经验来确认这些期望,其结果影响了他们对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最终影响持续使用意图。
- 将期望确认放在感知有用性之后意味着改变了这个逻辑顺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逆序可能在概念上是合理的,尤其是在用户在长时间使用后重新评估其期望的情况下。例如,用户可能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基于系统的有用性来调整他们的期望,这可以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其中用户的期望随着时间和经验不断演化。
-
然而,这种逆序安排在理论上并不常见,因为它与期望确认理论的核心原则相冲突。在实证研究中,通常还是将期望确认视为在感知有用性之前的构造。如果想要探索这种逆序安排的有效性,可能需要对模型进行扩展或修改,并提供理论和实证上的支持来证明这种新顺序的合理性。这种探索可能会涉及到对用户期望动态变化的更深入研究,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对模型构造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
[1]董庆兴,周欣,毛凤华等.在线健康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J].现代情报,2019,39(03):3-14+15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