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我已经想好了这次打卡文章的主题,打算写“人间烟火,年味正浓”,大纲也列好了,就从小时候过年的快乐写到农村浓重的年味,再过渡到如今城市里过新年,农村的赶集和城市的菜市场进行对比,最后升华主题——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素材也搜集了不少,计划着利用年前最后一天上交一份满意的作业。可是,我却迟迟下不了笔,因为这样内容真的太假了。其实我并不喜欢过年,以前是,现在也是。
从小,我是个城乡结合长大的孩子,我家住在城市,奶奶家住农村,父母工作非常忙,几乎全年无休。在我记忆中,我的年都是在奶奶家,和堂哥他们一家一起过,偶尔那么几次我和爸妈能团聚的除夕,他们还被临时叫去加班,留下我独守空房。记得还有一次除夕夜穿了我妈新买的衣服,看邻居放炮,结果炮炸到我的新衣服上瞬间烧了两个洞,第二天大年初一我妈回来看到后狠狠臭骂了我一顿,那个年,过得真是晦气。“年味”?除了吃吃饺子,看看春晚,盼着爸妈回家,好像再无特殊的感受。童年的我似乎对“过年”充满了失望。
别家的孩子都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能收好多好多压岁钱,满大街跑着放鞭炮。我呢,是独生女,并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从小都是一个人自娱自乐也习惯了。穿了新衣服也没人欣赏夸赞,压岁钱最后都被我妈盘剥去充了学费,至于放炮,从衣服被烧那次起,我就再也没放过炮了。每逢过年去奶奶家,还能和堂哥一起玩,可他和我的兴趣爱好也全然不同,并不能真正玩到一起。大人们打打麻将聊聊天,而我一个人对着院子上空黑漆漆的天发呆,看着正南方那三颗连成一条线的星星,想着老师说过:三星正南,就要过年。是过年了,可我的年过的有点孤独。
长大后,过年能稍微开心点了,因为有同学可以一起相约看电影赏灯会,青春期的我似乎开始庆幸我爸妈不能陪我过年了,因为正好没人约束我,我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私藏压岁钱,拿出去和小伙伴们尽情挥霍,网吧KTV溜冰场,到处是欢声笑语,那个年纪对“过年”的认知真是很肤浅,可那样的快乐也极其短暂,放纵四五天后,就被“软禁”在家,开始了补假期作业模式。高三那年寒假,除夕夜我拿着闺蜜送我的一盏孔明灯,我们相约凌晨一起放飞,许下金榜题名的愿望,我内心充满期待,拜托堂哥帮我放,可结果,笨手笨脚的他居然把孔明灯扯了一个洞,虽然最后孔明灯也放飞了,可我的愿望从那个洞里漏了出来,那年夏天,我落榜了。从此,我再也会许下任何新年心愿。
结婚后,过年的烦恼更多了。过年更像是劳动节,劳民伤财!从小年开始大扫除,里里外外都要换都要洗都要擦,刚发到手的工资还没焐热就赶紧跑去采购各种年货,干果水果糖果样样都不能少,鸡鸭鱼虾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塞满冰箱。然后开始计划着除夕是去婆家还是回娘家,总之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从年初一开始拎着大箱小箱各家各户去拜年,这家吃完那家吃。工资多少啊,什么时候升职啊,生二胎吗,该减肥啦,吧啦吧啦瓜子磕着,是非戳着,我的社恐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年啊,快点结束吧!
我老公经常说,作为独生女的我过得真的太“独”了。是的,我很“独”,但我不自私。所谓的“独”,是追求自我,追求独立,保持界限。但这不代表我不爱我的家人,不喜欢团圆。我记得我爱的所有的生日,也会在所有我期盼的日子里制造小惊喜,我很在乎“仪式感”。可过年,为什么我会无感?可能真是过往的一些记忆和经历让“年”在我心里埋下了不太幸福的种子。也可能是我从来没有转变过自己的心态,发自内心去享受过年的喜悦。
明天就是除夕夜了,屋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冰箱也填的满满的,年夜饭定在了餐厅,婆家娘家一起过。初一到初五的行程也安排好了,又是新的一年了,时与日驰,岁与年去,人间烟火气,年味渐浓时。烟火气不是转瞬即逝的灿烂,而是细水长流的淡然,是灯火通明下的欢声笑语,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虽然不喜欢过年,但我依然向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世俗生活。万家灯火不及小家人间烟火,一屋三人,三餐四季,看似平淡,却也欢喜。有家,有爱,每天都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