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0079):百端交集

原文:卫洗(xián闲)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译文:卫玠当初要渡江避难的时候,形容憔悴,神情忧伤,对身边的人说:“看到这广阔旷远日夜奔流的大江,禁不住身世之感,家国之忧,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人假如不能免除情感,这么多的愁绪又怎么能排遣啊!”

拓展理解:卫洗马即卫玠(287—313),字叔宝,小字虎,晋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人。风神秀美,雅善玄言,绝重当世。历太傅西阁祭酒、太子洗马。以中原大乱,于永嘉四年(310)移家南渡,经江夏至豫章,依王敦。王敦称其所谈为 “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后转向建邺,人们争睹其秀美风采,他本羸弱,因劳疾终。后人评为中兴名士第一。洗马:即太子洗马,官名。太子属官,掌图籍,太子出行则为前导。

史上有评:引发卫玠的是亡国之际的捐家园,渡江南奔,面对浩茫大江,百端交集,难堪愁绪。宗白华先生曾有过说明:魏晋时代人“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深沉的境地。近代哲学上所谓‘生命情调’、‘宇宙意识’遂在晋人这超脱的胸襟里萌芽起来。卫玠初欲过江,形容惨悴,语左右曰:‘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后来唐初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而卫玠一往情深,更令人心恸神伤,寄慨无穷”(《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卫玠自我的心灵遭际,融进人生、宇宙这浩茫无涯的境界,于是他的愁绪感慨就超然于自我之外,有了更能动人的力量,也便能超越时间的界限,不断唤起读者的共鸣。王世懋读此就曾说过:“至今读之欲绝,况在当时德音面聆者耶?”刘应登评此,也强调它的超逸:“此匆匆出语耳,而微辞逸旨,超然风埃之表。江左诸公,叔宝真言语之科也。”

感悟:永嘉四年,西晋内乱外患,卫玠护送母亲渡江避难。他站在奔流不息的江边,百感交集,愁绪万千,借用五代十国诗人李煜的一句词说明卫玠的多愁比较合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卫玠主要有哪些愁呢?他从小身体孱弱;六岁那年,祖父卫瓘因太子废立之事,得罪了贾充一党,最终被贾后所杀,祖孙株连九人,他和哥哥卫璪因在外治病而逃过一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玄学产生兴趣,善于解读易老,热爱清谈,对真理执著探究,不顾身体和性命,母亲顾及他的身体,约束他的外出交往,不能如愿魏晋士人应有的真自由、真解放;妻子乐氏去世;“八王之乱”后,匈奴攻陷洛阳,兄长卫璪亡故;中原动荡,淮南百姓纷纷渡江,二十几岁的他护送母亲远离故土。此时站在江边的他,想想自己的身世、家庭遭遇、接连不断的磨难,能不形神惨悴吗?

卫玠是古代“中国四大美男”之一,他进入江夏(今湖北武汉),随后抵达豫章(今江西南昌),所到之处,当地人听说其姿容,挤成人墙去看他,因身体虚弱,又劳累成疾加重病情,公元312年去世,时年27岁。人们说他是被看死的。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社会稳定,国家强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由此又让我想到前几天国家举办的九·三大阅兵,阵容强大,武器先进,装备精良,有强大的威慑力;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世界风云变幻的今天,完全可以做到“不战而驱人之兵”。与所读故事中的卫玠对比,我欣慰自己享受到国家强大换来和平稳定生活的幸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