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的真挚留言
这几天看到一则有温度的新闻,读完心生喜悦,忍不住与大家分享。
先看下面的照片,是一个54岁湖北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
“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你很难相信,在当下用这种略带古风的行文方式留言的,居然是一位54岁的农民工。
这种热爱阅读的真挚情感迅速火遍网络,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54岁湖北农民工吴桂春成为全东莞人的惦念,端午节期间东莞各界迅速行动,帮他寻找工作,希望他能继续留在东莞工作,继续读书。
当记者找到吴桂春时,他说没想到一则留言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他很感激社会各界帮他找工作,
“我很想留在东莞,但希望不要被一直关注,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
吴桂春说,2003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东莞打工。
去年春节前他回了湖北老家,原本计划在春节后十天就回东莞,但因为疫情他一直不能出来,直到6月23日他才从湖北回东莞(6月初在湖北做了核酸检测,显示正常)。
“6月24日一早我在广州下火车,上午回到东莞,问问以前的工友,发现工作很不好找,我就决定这几天回老家算了,快中午的时候我去图书馆退借书卡。因为在图书馆看了10多年的书,这次离开有点不舍得,所以就写了那个留言。”
他说,舍不得的不止是一张读者卡,也不止是一座东莞图书馆,更是对东莞这座城市的万般眷恋。
因为年纪大,不太好找工作,他曾经辗转过多个城市,最终在东莞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用微薄的工资养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用在东莞挣到的钱培养孩子研究生毕业,实现了自己年幼时因家贫无法继续的学业梦想。
吴桂春说,东莞城市环境好,对外来务工人员非常包容,每一个在这里的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各种免费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点亮了自己的知识人生。
02 小学文化,却十分爱读《春秋》、《资治通鉴》
吴桂春只有小学文化,2003年来东莞只能打临工。
他说,当时他很多工友都爱打麻将、斗地主、上网吧,但他要负担家人生活,没钱做那些,就到小书摊上看书。
后来慢慢喜欢上读书,就买书看,但买书老要钱。
有一次工友告诉他,东莞图书馆有很多书,又有空调,不要钱可以随便看。
“2008年六、七月份,我就去了图书馆,那里果然有很多书可以免费看,环境好,还有空调。
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我应该来的地方,我一定要多看点书,增长自己的知识。”
吴桂春说他开始只懂看报纸、小说,后来开始读名人文章,看历史书籍,春秋、资治通鉴等,发现历史不见得就是完全真实的,就开始对照二十四史和野史来读,他还特别研究了岳飞的生平和诗词。
打工17年,后来十二年,只要不上班,都来图书馆。
东莞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媒体上留言称:在(图书馆的)读者留言本上,好看的字还真不少,但这位叔叔(吴桂春)的淳朴和真挚及对阅读的坚持,真把人给看哭了。大家感动之余又觉得这个读者是一个很上进的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过去12年里,吴桂春说他的第一职业是打工,第二职业就是读书,只要有空他就会去图书馆看书。
读书对他的性格、心态和都有帮助,让他不会脾气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跟人抬杠,看任何事情都能平常心。
正如他在那短短的留言中所说:“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记……”
6月25日下午,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张留言的照片,表示“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
诸多网友被这则离别留言感动。很多网友留言表示:
“看哭了……”、“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心志”……
还有部分网友自愧不如,说道:
“说实话,这位老哥字虽然不好看,但是全篇看下来条理清晰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就是这里很多学生都怕是无法叙述这么流畅”
“哎,大学生自愧不如”
“其实他的文采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甚至有网友不知道这位农民工留言最后两句的意思,并称“我特意去查了下微博,有人解释‘识惠东莞’是有出处的,已故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曾在2004年给东莞图书馆题字‘知识惠东莞’”。
据了解,东莞图书馆在建设新馆过程中,2004年专门请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为东莞图书馆题词,先生题写了“知识惠东莞”。
这位湖北农民工的离别留言引用了该句题词,并做了延展。
读到这里,我真的在心底为这位农民工兄弟竖起来大拇指,就连他憨憨的笑容都那么可爱起来。
03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心志
不只是这位农民工,图书馆会把形形色色的人筛了一遍,留下很多可爱的人。
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还带着大学时的习惯,每天都喜欢拿着笔记本去市图书馆的阅览室呆上一整天。
因为,在那里总能看到很多喜欢和佩服的陌生人,有的是年轻的学生、有的毕业后准备考试的待业青年、做专业工作的中年人、还有退休的老人⋯⋯
大多数的人样子都很朴实。
大家专注地读书、认真地做笔记,互不打扰。
就像著名的心理学的书籍《心流》中所说的,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心理学认为这种状态会让人们获最佳心理体验。
其实,社会图书馆是"心流"最密集的地方。
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甘之如饴求知若渴地投入书海。
这里的流淌着让人宁静而幸福的气场。
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热爱读书的人,是会把图书馆当成了自己在人间的天堂。
所以我完全能理解那位农民工写下那些话的心情。
读书不是大学生、白领阶层的特权。进入阅读世界的门槛极低,但是里面又是无限精彩,在这里众生平等。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作家、编辑原来是做农民、保安、工人的。
比如:
《幸福》杂志主编知名期刊作者南在南方,做过挖煤工和保安。
《知音》杂志海外版知名编辑赵美萍,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原是采石场的采石女,
包括郑渊洁、莫言都只读到四年级,他们原来也当过工人。
用学历和工作去评价一个人对文学的接受能力,是一种偏见和狭隘。
文学本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千万不要傲慢的觉得,只有上过学才配《资治通鉴》。
就像林清玄在厦大演讲时说的:
中国有一个伟大的文学传统,文学就是安慰所有在现实中遭遇痛苦的人的。
这个留言的农民工,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在疲惫的生活里被文学安慰过的一个人,他也是幸运的,在辛苦的工作之余找到自己的灵魂之所,让他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了不平凡的心志。
他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英雄,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后记
记得以前报纸上还有报道拾荒老人喜欢去图书馆,为了不弄脏书籍,每次看书前都会把手洗得干干净净。
我时常为这样的故事感动,但是不希望人们拿他们的职业和身份来猎奇,因为纵使这个现实的世界有各种不平等,但是文学的世界是平等的。
文学的世界,不管你是博士还是农民工,不管你是科学家还是捡垃圾的。
文学都愿意为你敞开同样一扇大门。
在现实世界人们有身份之别,但是,在文学无限广阔的世界,大家都能拥有诗和远方。
因为,我们都是虔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