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1.过去我教学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想在一篇课文里解决许许多多问题,只要是自己备课时钻研到的东西,就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备多少教多少,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认为讲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好;讲得越细,学生理解得越深。因此文章不管难易,篇篇磨碎了讲,一词一句,不通过自己的嘴讲出来就不放心。有学生反映:有些课文自己看倒好懂,老师讲了以后,觉得课文变深,反而不懂了,不知道究竟怎么学才好。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好受,于是寻找原因,逐渐认识到自己这样做的确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轻重主次,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难怪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了。
——《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实一些》
反思:于漪老师深刻剖析自己的课堂,道出无数老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我。现在我过分依赖课件,总是想要把课件中的内容一股脑倾倒给学生。殊不知,大部分学生并不领情。一下课,甚至还没下课就把课件中的内容全部归还给我。读了于漪老师的文章,我豁然开朗。一定得给自己的语文课堂“减肥”。
2.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绝不能“闭塞眼睛捉麻雀”,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把语文课上得实惠一些,朴实一些》
反思:研透教材,有的放矢;结合学情,实事求是。如此语文课才可以轻盈前行。
3.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 教育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确实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
反思:课堂是学堂,是真正的主人。可是我们老师总是越界,用“教”来代替学生的“学”。投入一百分“教”的热情,换来的可能是学生“学”的冷冰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教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作用。
4.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
反思:教学过程需要师生脑力劳动相结合,教师要用自己的脑力劳动来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我的课堂上总是我和少数优等生在合作脑力劳动。试图去激发班级的主力,感觉就像蚍蜉撼树。这些孩子就是躺在“舒适区”里不愿出来,眼巴巴等着老师来告知,然后用笔抄写在书本上。唉!真是很无奈。
一、把握教学规律,有鲜明的节奏
上课有节奏,首先要探求课程的规律性,分清主次,决定粗细详略、快慢强弱,在教学目的统帅下,有节奏地把一堂课上成和谐的整体。上课应强调规律性,无规律则乱,无强弱快慢则平板,都不能吸引学生。
1.剪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和在一锅煮。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教学节奏。教学目的清楚实在,量体裁衣,轻重有当,疏密疾徐在胸,课就能上得有节奏。
2.教学过程要疏密有间,有起有伏,形成循序渐进的“坡度”。
一节课要富有节奏,须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作妥善安排。课是个整体,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把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韵有律,使学生始终置身“山阴道”上。
3.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上课也如此,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轻点。有些学生读书能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但有时对有些牵动全局的语句却不经意 ,忽略过去。正因为牵动全局,学生应该有所知晓,教师可顺手采用轻点的方法,使他们经过摸索有豁然开朗的快意。
(2)重敲。课文中有些句段无生字难词,似乎一读便明。其实,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所限,认识往往浮在表面。对教学中这类要点须在细细捶打上下功夫。文章写不出细处感人不深,因为只见骨架,不见血肉;课教不到细处,往往流于粗疏笼统,学生收益不多。
(3)连线成体。教学中突出重点、排除难点的同时,也要处理非重点的内容,如不注意穿针引线,课就会脱钩脱节,零碎散落,不成形体。教师要善于概括,拉线走针,连线成体。
(4)密集训练。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时,不仅要在粗细上巧安排,而且要在快慢上下功夫,当慢则慢,当快则快。该细细咀嚼处,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该快出不快,拖沓噜苏,学生就会恹恹欲睡。快的节奏,可在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方面收到成效,而思维敏捷在当前信息如潮涌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训练呢?一是面面开花,抓住某一词句、某一问题密集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动脑。
教学中可资采用的方法举不胜举,可答问,可讨论,可朗读,可听写,可讲析,可反馈,运用得巧妙,可形成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
二、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开拓
学生课堂上常有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供不应求”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师常因一些学生语文能力不理想而放慢或拉长进度,降低难度,教学内容不充实,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语文知识海洋中乘风破浪航行。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思想活跃,就有充实教学内容之余地;而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反过来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学习,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1)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的覆盖面
(2)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理解力。教学上有一条根本原则,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认识事物不浮光掠影,而是善于思索深入底里,洞悉事物的本质。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只教在课文表面,指导在听读说写表层,不仅课平而淡,干而瘪,而且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受到压抑,认识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课堂教学应吹进一点清新的风,克服呆板沉闷、形式主义。一堂课教学效率高不高要看学生在课内是否活跃,当然这不是形式主义的,按电钮式的活跃,而是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真正的活跃。做到这一点,在于教师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启发之道自有其规律,而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但又并非高不可及,努力求索必可翼及,功夫是不负苦心人的!
——《课堂教学的节奏与容量》
反思: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节奏与容量齐飞。反思自己的课堂,节奏缓慢冗长。有时一篇课文能讲个四、五课时。学生听累了,我也讲烦了,只是硬着头皮挨下去。读了于漪老师的文章之后,我渐渐找到一些原因。光去照顾中下等学生了,教学内容始终处在浅层。光是教字词就能花费二三十分钟。浅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温水区。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一味迁就后进生,优等生们和潜在优等生们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既要照顾后进生,又要培养优等生。唯有双管齐下,学生才能在我的手下获得进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开卷有益。从今天起做一个日日阅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