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让人发呆,让人看着分不清故事还是回忆;最终看到自己。比如侯孝贤,比如这部《八月》。
90年代某个夏天,张小雷完成小升初考试,开始漫长又炎热的暑假生活。这是个最典型的中国普通家庭三口之家:父亲国企员工,发福微胖,慵懒松弛,自尊不平;母亲小学老师,身材微胖,内外操持,牢骚满腹;儿子家中独苗,安静内向,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孩子的生活单调无聊,一如午后葡萄架下摊在躺椅里看天,云来云去,日复一日。
电影表达方式上循规蹈矩,借由少年视角展现大时代转折下小人物的生活;顺带抒情,集中指向80后一代群体回望少年的乡愁。
国企改制、铁饭碗打破,一波下海创业潮,带来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变化;被旧制度抛到新生活中的一群中年人,酒后伤感迷惘的气氛中齐唱腾格尔的《母亲》:“在那云雾弥漫的大地上……”
卧床不起的老外婆如同旧时代,苦苦捱过一整个夏天,终于死亡;母亲一系几个兄弟姐妹,被“改革”改变的人生轨迹,及亲情间的扶持与变化;
为孩子上学而放下“高贵的头颅”,请客吃饭跑关系,嘴上却撇清关系的中年父亲;大人苦苦折腾,找关系为儿子争取的三中,最终原来只是因为“校服好看,还带一条三哥(流氓)那样的皮带”,由此带来的反讽与吊诡;
新的文化偶像崔健(父辈)李小龙(子辈),堂而皇之引领风潮,点缀平淡生活;下海催生的新事物“舞厅”,却为远行父辈演奏起苏联老歌《海港之夜》,以及中年人默默舞动的旧式交际舞……
这部电影予我是种回忆,更可贵的是填补。我的父亲曾是国企工人,97年左右下岗自己做运输个体户,后又做其他营生供养家庭。大概因为父母对我保护的意志强烈,独自接受这种家庭断裂的变化,对少年时的我来说并没太大影响;以至在看到这部电影时,回到当年时代场景,才蓦然心痛:被改革甩下时代列车的父母,当年又是怎样迷惘无助的心情?父亲又走过怎样的心理路程,才放下“高贵”,出门打拼?
片中勾起回忆的细节俯拾皆是:一般人家没有的录像机和录像带,黑白电视滋滋啦啦的雪花;社会青年扎堆,日日烟雾缭绕,被大人唾弃的台球厅;街头流氓拦住老实年轻人,索要钱财;警车长鸣,暗夜抓流氓,挣扎、奔逃与围观;外国进口大片登上荧屏,人人趋之若鹜;新兴舞厅,藏着隐秘与暧昧,拒绝小孩入内……处处是90年代的标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令人动容的还有两个场景:父亲坐在电影院看《遭遇激情》,儿子在旁边座位安静睡着;他一个人在荧幕光线明灭中,默默地泪流满面——如同戈达尔《随心所欲》中坐在电影院泪流满面的娜娜。
我从不相信他们是为眼前的电影故事而哭;这是命运中的偶尔躲藏,一个人得以面对自我,为生命中的无涯苦难和前路迷惘而哭——相信我,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都有面对时间荒野的时刻。
另一个场景是父亲午后在客厅的方寸之地,四处挥拳,好像击打什么。他呼哧喘气,动作变形,四处击打,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没有确切目标。没有鲁迅“无物之阵”更贴切的阐释了:“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当然就分不清友和仇,也形不成明确的战线;随时碰见各式各样的‘壁’,却又‘无形’――这就是‘无物之阵’。”(钱理群)
两个场景不着一言,却把时代大潮中小人物的迷惘、无助表现得深入骨髓。
这就是90年代:它有张扬肆意,蓬勃如春雷的明面;也有阵痛浮躁,如入森林迷雾、孤独无助的暗面。时代是汪洋,日子如舟楫,感谢我的父母,带我走进了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