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简介:
《深度工作》的作者是美国人卡尔·纽波特。他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
内容评点:总体来说,这本《深度工作》从道到术,比较透彻地分析和尝试解决了现代人注意力缺失引发的问题,而它行文中呈现出的学理基础,以及作者个人思考深度,知识链接能力,也可圈可点。同时也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刻意练习》一脉相承,是它们的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的版本。
阅读启发:如果要我说出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我会这样说:1.深度与专注是人生幸福感的来源。2.心安理得拒绝“肤浅工作”。3.我骄傲我失联。
一、深度与专注是人生幸福感的来源
深度=专注=幸福感。作者认为知识工作者当像手工匠人一样,深度经营工作对象,取得成果,获得满足。(哈佛大学幸福课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提到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是心流体验。这本书很好地支持了这个观点,它提到目前在中国很流行的“匠人精神”。)
对于匠人精神,我有过误会,我以为那只是手工业者投入低级的手工制品所需要的精益求精的偏执。一辈子煮好一碗米饭,一生打铁,一生制鞋。我认为我不需要打铁或者煮饭。我认为作为知识性工作者的人,博采,在丰富中融汇,加上深度思考,形成个人化的成果产出,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作者认为这两种人之间有着关系,知识工作需要和手工匠人一样的专注和深度工作,以促使成果的产出,被看见,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升华为精神上的和平与宁静。
作者也探讨了知识工作之所以不能像手工作业那样与成就感有那么强的关联度,是因为知识工作的复杂性:周期长、成效慢、成果不易出来,中途容易遭到打扰,容易被其他东西迷惑,无法深入进行,可能会偏离主题。
因此说,知识工作,其实更需要像手工业者那样不分心、不被打扰地进行深度工作的素质。
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我的问题其实不在于对深度工作的否认,我认为所有事要做好都需要专注和深入,才能精通才能做好。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知道这种专注其实是一个生命获得存在感、满足感、幸福感的必需品。
书中提到加拉格尔的话“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此处所谓的恶不仅仅指的是道德上的恶,还指对人天生智慧的破坏,以及对一个人良好生命体验的破坏。由此,我终于知道自己的问题,为何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无所事事昏庸度日,人生没有价值意义,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这些的根源就在于我的精神灌注点、聚焦点的缺失。
这一点也与我之前参加我们文化系统事业单位培训时,一位心理学咨询师的观点相互参验。他的意思是:孝敬老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做事、多做事。为什么有的人退休会出现退休综合症,无所事事衰老很快就来临,肉体的衰老还在其次,伴随着的是更为强大的精神衰老,是精神衰老让他们的生命整体呈现出退化。
手上有事做,有目标,有灌注点,才是我们的精神动力之源,也才是我们获得人生价值感、幸福感的源泉。
二、心安理得拒绝“肤浅工作”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深度工作可以带来有含金量的价值,而肤浅工作则贡献出低价值,并且肤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受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容易复制。肤浅工作当然更不利于自我提高、个人成长。那么我要做的是心安理得地拒绝“肤浅工作”。
在这个编制内的事业单位,我不是领导也不做管理,我的岗位也不需要有很精深的技术,我本人的“特性+优长+目标”定位也不是在单位里可以实现的。如果说工作岗位并没有提供给我深度工作的必要性,要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自己找事!
为了自己的幸福感,为了不常常去想自杀这件事,我必须给自己找到要求深度工作的事情,比如写作。可是写作为什么之前没有成为我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且一直坚持做着的事情呢?一是因为肤浅工作打扰了我,二是因为我没有把深度写作带来的专注感、幸福感、价值当回事。
既然知道了原因,也确定了自己的专注点,那我就要心安理得地拒绝那些打扰了我的“肤浅工作”。但是总是在为集体、为大而化之的社会价值服务,所以,我不能完全拒绝“肤浅工作”。作者提出肤浅工作要占日常工作量的30%-50%才能不被老板责怪,对我来说,这个占比是要对得起我的基本工资。而绩效和奖励的部分,我可以做到暂时不要,以此为代价换取个人成长和未来更大的价值贡献。
这样想了之后,我发现自己不那么纠结了,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尽可能将时间用在深度写作上,而不是被接电话、复印、送材料、开会、安排人员等肤浅工作所占据。而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我们的中层领导、管理人员他们就正在做这些肤浅的事,并且貌似本身的职业定位就是要他们来做这些。他们的时间完全被碎片化,他们用于个人提高的闲暇时间少得可怜!
因此,我也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贸然竞聘部门领导职位,选择去做管理,这不仅不是我的特长,更是对我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损害。
三、我骄傲我失联
对于失联,我之前有种矛盾的态度。就我个人来说,我非常喜欢失联的感觉,一个人待在随便自己喜欢的什么地方,什么人都找不到我,没有电话和互联网,就像躲进了原始山洞,一身的轻松。但是我同时又有种担忧:我退出人们的视野,会不会让人家觉得我是个不合群的怪人?我会不会因此错失什么?或者我会不会因此丧失一部分社会适应能力?
读了这本《深度工作》,我想对自己说的是:我骄傲我失联。原因是作者书中给出的:1.大牛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在场”,也就是失联,失联是一件光彩有面子的事。2.失联让我有深度工作思考的机会,很难想象在一个随时有人能找上你的地方,你可以专注下来做事情。3.为了成果产出,失联是一件必须的事情,而非可有可无,很多的成果是在失联中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我可能会在失联中错失、丧失的东西,本身并不需要多大的认知能力和努力就可以重新找回,反而是那些需要深度工作才能产生的价值,才需要我担心会不会错失和丧失。
如果我能够做到失联而不困惑,那说明我真的已经在失联当中获得了某种成绩和肯定。那为了保证失联是有价值的失联,我不能只做形式上的和社会告别,而是,真正找到要做的事情,然后才有计划地考虑如何失联,失联多久。同时,在失联中,如何克服想要更多新鲜刺激的冲动也是个问题。这也是作者提出来的,专注的被打扰,被自己的想法、念头所打扰。
因此,作者也提出了各种和自己斗智斗勇的方法,比如“4DX原则”,一些限制网络、时间管理的可行方法,断舍离、记忆力训练、安逸时光、习惯养成等等。
说了这三点,我该如何总结我所说的?一言以概之:人生幸福需要专注,专注需要拒绝肤浅和保持失联。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