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小丑

读书群共读《苏东坡传》打卡文章(一)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古代文人中,我最喜欢苏东坡没有之一,这就是我进这个读书群参加共读《苏东坡传》活动的原因。无图无真相,先上个图。


这是九年前发的一个朋友圈。

实际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人送过我一套历史小说《苏东坡》,读过,到现在内容基本上忘得索索利利,好在大致上已经对苏哥其人形成了基本印象,否则也不会特意发朋友圈把他列入“倾心的男人”系列(特别说明,俺的取向相当正常,只因为之前发过一个“那些年爱过的女人”系列,为了对称,才had to凑了这个系列)。

苏东坡属于一个不好定义的人,因为他长了一个六边形的脸,还长了一身的斜杠子,这导致他总是散发着非人类的稀有物种的气息,我只能暂以“文人”这个并不严谨的泛称来称呼他。他一流的诗也罢,词也罢,文也罢,画也罢,甚至以他命名的肉也罢,壶也罢,景也罢……都是文人雅事,被文人雅士所欣赏,这都属于本分。但他又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你即使不是个文人,也不影响到对他性情人格的膜拜。我有时以俗人的眼光去看他一些趣事,也会觉得开怀。所以,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国民的东方朔开心果。

我之喜欢苏哥,是觉得自己有些地方多少有点像他,自然,一个泥巴砣与一座高山并无可比性,但其中的土性,总还有些类似。我在朋友三四面前,也喜欢装一个篾片清客之类,总有那么一点自作多情自以为是地以大家的快活为己任的使命感,按长沙话港,多少有点子“拽苏味”的意思。

今天读堂兄(“堂兄”是“语堂兄”的缩写,不是我的叔伯老兄啊,以后照此例)写的《苏东坡传》,看见他老人家定义苏哥时,也是一大络的话,从“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以下,一十九个判断,“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而引起我注意的是压轴的那一句“一个小丑”。

实话说,虽然我明白这一句丝毫不含贬义,虽然这一句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但我还是得承认这一句稍微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是没想到能有人说得这么直接这么贴切,大家就是大家,我反正憋着这个意思,就是没有这水平说出来。

关键在于,“小丑”也一直是我喜欢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它充满着一种生活的反讽。它不但符合我这副尊容,更符合我的秉性。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小丑。虽然与苏哥那样的大巫比起来,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细细的巫。

当然,堂兄说苏哥所谓小丑,我个人的理解,含义远远不止是一种诙谐而已,至少还有他那种“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窘况。我曾经在我们系统内部论坛与人发生论辩时,也常常是左派眼中的右派,右派眼中的左派,或者左右派眼中的稀泥派或投降派,总之就是处处不讨好,处处不合时宜,这大约也是小丑的另一个意义吧。

这个意义在我心目中非常伟大,它使我觉得,苏哥可能是那种打破了国人常见的非白即黑的思维,且具备了真正的就事论事能力的人。为保持我认为的这次阅读要轻松愉悦的心情,就不深入地说了。(正如简苔美女在今日打卡文中说的“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为全书定了基调,所以我的感言也准备遵循这个基调)

很多年前,台湾有一个丑角主持凌峰,他唱过一首《小丑》,第一次听的时候,歌词最后那句就击中了我的心——

小丑,小丑,是他的辛酸化作喜悦,呈现给你。


补充:写了此文后,看到琳小达美女今天的打卡文中,正好引用了书中那一大段苏哥的“定义”,和我看的由暄老师提供的电子书表述不太一样了,可能纸质版的译者不同,其他还没啥,最重要的是最后那句“一个小丑”是译成了“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这样,其内涵变得确定,若按这个版本,我今天的打卡文就坍塌一大半了,我依然喜欢“小丑”这个内涵不那么确定的概念。以后的打卡文,全以电子书为准——废话,以纸质书为准我得有啊。

说废话的小丑祝大家除夕快乐,多发鸭岁钱!

再补充:我又看到清风暖阳美女引用的这段话了,版本和我的一样,好了,我放心了,我不是一个人在看电子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