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这是否是带着中国色彩的政治文章,还是它失去了故事的原本面貌,语文课本,首先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只做以下几件事情:
一、 读好书、初悟情
通读文章,这是学习的基础,还是周一早读课朗读的,预习也是早就完成的,时间隔得有点久远。课上花时间大声朗读显得尤为必要。
读好重点段落也是必要的,是分析的前提。第二小节需要背诵,自然要多读;3、4小节的情感较为激昂,适合朗读;第五小节的语言描写是文章的中心,也要好好朗读。
二、 理脉络、分层次
首先要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我习惯让学生用两种表达方式来概括:一是标准的段落大意,而是小标题。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必然能掌握多种技巧,并在不同的文章中运用。而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就是不会概括,写一遍至少也能知其一,我一直相信量变引起质变,这种概括能力不是因为给予他们方法就立刻能学会的,而是一种慢慢渗透的过程,也许有一天就会突然开窍了。
第二小节是最长的,而且要背诵,理清层次对背诵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是“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也可以是三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在反复理层次的过程中,化不同形式的朗读于其中,让孩子达成反复朗读成诵的效果。
三、 划词句、写批注
第三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讲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这一部分的情感非常充沛,让孩子光朗读显不出语文课的工具性,动动笔墨,写写批注,交流中挖掘文字的魅力所在。
四、 辨词句、知表达
让学生比较“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与“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的不同表达,再比较“39岁”与“才39岁”的区别。朗读、感悟、交流中不断思维碰撞,让他们理解肖邦的亡国之恨,理解作者对肖邦去世的惋惜,再联系第四、五小节理解肖邦的早逝原因,更衬托出爱国情怀。
课后,我布置学生看图写话。(150-200字左右)
1、许嘉欣:一个不爱说话,课堂上几乎从来不举手的孩子。
《肖邦在工作》
肖邦把自己关在昏暗的房间,仅有一支摇曳的蜡烛给他一点光亮,他不停地作曲、弹琴……
他想起了那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想到了华沙反抗沙俄统治起义的人民。渐渐地,渐渐地,他越来越痛苦,悲愤欲绝,泪水溢满眼眶。想着,想着,他的心颤抖起来,他要通过那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那一段段激昂奋进的旋律,把心头的呐喊与抗争告诉给世间的每一个人。随着音符的流淌而出,他心中的思乡情、亡国恨也都爆发出来了,拿一腔热血已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飘散向四面八方。此时此刻,他似乎听到了波兰人民倔强的呐喊,英勇的抗争……
肖邦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倾注于音乐创作中,时间在飞快地流逝,然而他早已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在这篇文字中,有《二泉映月》的影子,然而那层层递进的情感描述却毫不突兀,反而如进行曲般节奏明晰。感觉她的故事再次印证了课堂上不举手并不是不在思考,沉默的力量绝对不会比热闹的场面差。
2、朱明林:一个喜爱写作的孩子。
《爱国者——肖邦》
祖国是一个人的家,一个人的根,一个人永远的归宿。
说起爱国,著名音乐家肖邦根式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看!他不断地练习钢琴,创作了一首又一首。他的琴键沾染着所有的情愫,黑白的琴键似瀑布爆发着他内心的不平与呐喊,流转的音符似乎有着黑夜的孤独。肖邦的手指交叠反复着,道出了波兰人民的倾诉,琴房的台阶上堆积着厚厚的乐谱,而肖邦也清晰历数着灿烂的时光和胜利将来的脚步。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工作者,一曲曲激情澎湃着多少人的心。
他如同春蚕吐死一样,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在星星陨落的早晨,那束枯干的蔷薇还在孤单演绎着自己的芳香……
华丽的文字是她习作的特色,我不讨厌华美,只有爱美的人才能更好地生活。
3、姚禹:数学课代表,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这学期作文水平陡然增加。
在反抗沙俄通知起义失败后,肖邦悲愤欲绝,他将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把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催人奋进的旋律不断在他脑中回响。他把自己关在幽暗的小房间,点上一台蜡烛,微弱的光芒照他苍白的脸上,脑中满是跳跃的音符。他忘记了言语,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来自腹中的饥饿,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周围的朋友常常劝他:“快吃饭吧,不然你的身子要扛不住的呀!”但他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满心牵挂的是自己的祖国!
从课文的语句入手,展开想象,努力用排比句营造气势,用语言反衬人物品质,这就是她的作文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