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午后和傍晚,跟着奶奶听评书的印象长久地停在记忆里,成为人生最美好的片段。我后来始终觉得,在安静的休息日,洒满阳光下房间里,只有打开收音机听评书,在平稳的生活里聆听故事里的风云变幻、大起大落,那才是极致的幸福。
我奶奶是盲人,那时候我就是她的眼睛,我们俩配合默契,做饭洗衣收拾屋子下楼遛弯,一样也不能少。当然不光要劳动还要有娱乐,那时的情况,广播是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对于广播的节目,奶奶和我都是最爱听评书。刘秀走国,三国演义,七侠五义……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概念,只有每一天精彩的情节,等着盼着第二天、第三天,每一天都那么有期待。绵长无尽的爱恨情仇在那个小匣子里,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显得那么真切,那么诱人。
发现自己长大是一瞬间的事。周末,一个人走在北京的繁华热闹里,我突然想到,这里可能可以找到地方去听现场评书。果然,崇文书馆的连丽如先生在说书。连先生说的是北京评书,但东北评书和北京评书一脉相承,我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书馆特有的神秘和充满侠义恩仇的气息。
常去听书的观众行话称书座儿,算是懂行的人。我不算书座儿,一周一次也去了一年多,三个小时三部书,最火的是王玥波的压轴。听书妙在不必全神贯注,我总是时而在故事的讲述里徜徉,时而在自己的放空中穿越回从前。听书还妙在不仅要讲事儿,还要评事儿,是一个时代社会人世的投射和浓缩。
我相信评书不会亡。这么有活力的艺术形式,一有机会还都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