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的二胎政策
2016年1月1日开始,我国结束了实行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两孩政策。
但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人群70、80后,面对这个消息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政策之门终于打开,可以有合法生第二个孩子的机会;忧的是,这部分人群多已处于30岁至45岁之间,在妊娠临床上属于大龄甚至高龄范围。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进入这个年龄范围,是否适合再生一个。
网上搜索“高龄生育二胎”,扑面而来的都是高龄带来的各种风险信息,以及让人压力重重的高能提示:生育的最佳年龄是25-29岁,越早越好!
大龄、高龄已经成为生育二胎犹豫和纠结的重要原因。
高龄到底是多高?
从20世纪50年代初相关研究开始,高龄母亲一般被定义为等于或高于35岁;高龄父亲一般被认为是等于或高于40岁(Gregory, 1959)。
生育年龄升高是一个趋势!
随着受教育、就业和结婚推迟等因素,生育年龄普遍呈现上升趋势。在西方社会,25-35岁生育被认为是女性平衡教育、事业和家庭的最佳时间段。英国1993年一项研究,生育年龄低于35岁的父亲占比为74%,35-54岁的比例为25%;10年以后,低于35岁生育的父亲降为60%,而后者比例提升为40%,大于35岁的父亲比例还在继续升高;同时超过30岁生育的女性比例也在上升。生育年龄升高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高龄生育对后代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复杂的,父母生育年龄影响着后代的很多方面,包括智力、健康、成长过程及未来成就等方方面面,影响有消极也有积极,不能片面论之。
我们熟知的高龄父母生育的不良后果,主要体现在生理方面。
很多研究发现,后代的健康风险与父母生育年龄有关。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双方的精卵质量下降,导致对后代生育及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发现,男性在36-57岁的精子中DNA受损是35岁的三倍,30岁末40岁初的男性,其生育率降低,并会使其配偶的妊娠风险增加。还有研究显示,父母的高龄增加了后代患一些疾病的风险,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另一方面,高龄母亲身体机能下降,会导致在妊娠过程出现更多的风险。
从医学角度,女性最理想的生育年龄的确是25-29岁。
但是,高龄生育可能给后代带来更高风险只是一种概率上的说法,并不是说处于这个年龄段就一定会出现不良后果,正如有研究表示:
“即使年龄更大的父母对后代带来的风险较高,但是这个风险到个人还是很低的。”
对于这些风险的规避,很多专家也针对高龄父母备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提前做好孕前检查、加强身体锻炼和保养、做好孕期监测等等,为高龄父母生育保驾护航。
高龄父母在生育孩子方面并非只有劣势,也有优势。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在不久前公布一份研究报告称,
高龄父母生下的子女更加聪明、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且对社交具有更超然的态度,这些能力能预测未来在教育和职业道路上会更具优势。
这项研究,用“怪才指数表”(GI)来测量12岁的孩子在智商、注意力集中水平和社交技能上的水平,发现分数越高的孩子其父母年龄越高,并且分析还发现,GI分数的57%来自遗传。
实际上,以往有研究也发现高龄对子女的智商和成就有积极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一定范围内年龄长的父母子女智力比年轻父母的孩子更高。
Steckel(1931)对7000名儿童研究发现:太年轻的父母生育的孩子智力比更成熟父母所生育孩子的智力更低,母亲在26-28岁以下,父亲年龄在30-32岁以下,越年轻生育的父母,其后代的智力越低。
2005年Malaspina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子女的智力分数在母亲生育年龄25-39岁之间和父亲生育年龄25-44岁之间由低至高上升,父亲年龄在45岁以上的子女的智力水平呈下降趋势。
还有研究发现,成就较高的人士其出生时父母年龄较高。
优生学之父高尔顿在1874年对名人父母生育年龄的调查中发现,英国100位科学工作者的父亲生育平均年龄是36岁,母亲是30岁。
Redfield (1903)调查860位记录在百科全书中的世界著名人士,其出生时父亲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
2011年一项研究调查收录在《100位塑造世界历史的科学家》(Tiner,2000),《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排名》(Simmons,2000)和《科学:100位改变世界的科学家》(Balchin,2003)三本书中100位杰出科学家,发现他们出生时父亲的平均年龄是37.4岁,母亲是30.1岁。
是什么让高龄父母的子女有这些优势呢?
这些研究认为,父母在年龄较长,个人能力和心智更加成熟,在该时期生育对子女发展有利。
还有研究发现,高龄父母的优势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经济和社会地位比较优越和稳定,除了身心成熟方面的遗传优势,他们还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指导。
所以,生育年龄对后代影响有利有弊,趋利避害,全面考虑双方在当下年龄的身体、心理和能为孩子提供的外在环境因素对决策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Foutz, J., & Mezuk, B. (2015). Advanced paternal age and risk of psychotic-like symptoms in adult offspring. Schizophrenia Research, 165(2–3), 123–127.
M Janecka, F Rijsdijk, D Rai, A Modabbernia, & A Reichenberg. (2017). Advantageous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f advancing paternal age.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Liu, Y., Zhi, M., & Li, X. (2011). Parental 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spring.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10(1),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