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吵架了,双方都觉得很委屈。
我的委屈是这样的:这不是我的错;女儿的委屈是妈妈没有问就动了我东西。
事情是这样的,我看拼图散在茶几上到处都是,就拿一个塑料桶去收,刚收到一半,她就哇哇大哭,我一脸懵逼的看着她,发生什么事了?
她一边哭一边吼叫:“这是我收蘑菇的,你不要拿,不要拿!”
由于她哭着说刚开始我没听清讲什么,等听明白后,我放下塑料桶,看着她:“好,我不拿,那你不哭了可以吗?”
她不理我,反而哭得更厉害了,一边从沙发上起来,走到我身边,抢过塑料桶,口里还在说着“我不要妈妈,我不要妈妈!”
婆婆过来打圆场:“来吧,奶奶带你去房间里玩,不过你不能不要妈妈啊,妈妈会伤心!”说完把她抱进卧室。
我在外面听着,她进房间后大约还哭了两三分钟,然后应该是在玩玩具没哭了。
孩子的情绪常常来得有些莫名,甚至说不是大人能理解的,因为他们大脑还没发育完整,还没有掌握如何表达情绪的方法,所以才会失控。
可是任由孩子表达情绪,不教会她正确的方法,恐怕以后她也会经常对别人无缘无故地生气,这样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好。
我得做点什么,但要再等等,等她情绪真正放松,现在她正在气头上,讲道理也听不进去。
大约过了20分钟,房间里传来笑声,我觉得是时候和孩子聊聊了。
首先,我轻轻地敲门:“宝贝,请问妈妈可以进来吗?”
敲门是为了让她有准备,告诉她要沟通这件事。
房间里传来声音:“不要,妈妈不进来”。
我没放弃,继续说:“宝贝,刚刚妈妈有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想和你商量一下,好吗?”
“好的,那你进来吧。”
听得出来,她情绪好多了,情绪稳定是沟通的基础。
我走进房间,坐在她身边,缓缓地说:“宝贝刚刚和你吵架了,我有些不开心,想和你商量商量,行吗?”
她抬起头看着我:”妈妈为什么不开心?“
每个孩子都希望让父母开心和骄傲,这是一种本能。
我:“刚刚我们吵架了,如果能和你商量一个解决方案,也许我们都会很开心。“
女儿不说话,看了我一眼。
我接着说:“首先妈妈想了解一下,你刚刚生气是因为我拿塑料桶装拼图是吗?”
她点点头,说明我说对了。
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时才愿意听父母唠叨。
“妈妈想和你解释,我拿塑料桶装拼图是因为它刚好在旁边,我不知道你想要用它装蘑菇,妈妈不是故意让你不开心的。”
听到这里,她开始把自己的玩具递给我。
“同时,妈妈也想说,刚刚你大哭的时候我非常心疼,希望下次遇到问题时你不哭,好好说话,这样别人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不会误会,就像妈妈现在对你说话一样。”
她“嗯“了一声,接着玩玩具。
“另外,刚刚你说不要妈妈我有点很伤心,因为我很爱你,我想要是我对你说,我不要你了,你也会很伤心!”
“不会,不会伤心”她提出了反对意见。
“那我们试试看,宝贝,我不要你了!”说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她赶紧说“妈妈,你要我嘛,要我嘛!”
说完过来抱着我的脖子,那一刻老母亲的心已经融化了。
我趁热打铁“那下次你这么说行不行,你说妈妈我不要你做什么,不说不要妈妈了!”
她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对我说“那妈妈你陪我玩陪我睡觉吧!”
我爽快答道:“好”。
对于一个3岁的小朋友,她能够听我讲完这些我已经很满足了。也许下次她还是会忍不住,但我相信每一次都是她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情绪的必经之路。
先生拍马屁:“你怎么能做到这般循循善诱呢?”
我答:“因为我的目标不是责怪她发脾气而是教会她正确合理表达情绪,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
目标清楚行为才会有依据。
和孩子吵架后,如果你希望他们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乱发脾气,需要做到这几点。
1.不要大吼大叫。
父母若比孩子还激动,那双方只会吵的更厉害,时刻铭记:孩子不是故意的,他们也想成为好孩子。
2.不要在孩子有情绪时讲道理。
这只会让孩子反感,给双方一点时间,缓冲情绪,冷静下来再沟通。
3.摆正心态。
父母不是要评判孩子的错误,而是要和孩子商量解决问题。
4.明确目的。
父母的目的不是教训孩子,你的目的是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那样做正确。
5.再给孩子一次机会,直到做到。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练习,不断调整。如果你说了一次,孩子没有马上改正,不要责怪孩子,再给他一次机会,实践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
6.勇于认错。
如果自己做错了,就坦白承认,这不会损坏父母在孩子心理的权威。
每次争吵,都是孩子和父母双方进一步了解彼此需求的机会,每次吵架,都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关键是父母怎样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