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箸而行,品文化之美

提箸而动,夹食准而稳,只因双对齐整更平衡,粗中有细为基本,看准目标下筷,多年来的熟练入骨,更是拿捏到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吃饭用具——筷子的特点。其中更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刻心骨的文化内涵。

成双更对,齐整平衡为美满。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一直讲究一个“双全圆满”。不仅是筷子,古时候,更有鸳鸯戏水画中入,双符门神镇邪魅,更有经典的“梁祝双飞化蝶”,有诗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诸如此类,都能体现出中华文化里对“双”的追求,这是一种对源远流长,更是对美满幸福的美好追求。对称式的筷子更是体现了这一点,这份“双”的出现,也让我们动筷之时得以协调舒心。筷之双,执且稳。

粗中有细,均匀中庸体哲学。

粗中有细,向来便是作为两个极端的代表。太粗,易显粗糙笨重;太细,又纤纤易折。两者极至,便生矛盾。而若是粗中粗中有细,便可解此轻重缓急之忧,得以舒心。筷如此,人亦当如此。筷同人,人若是粗心大意,便会使得事无周到,丢三落四为常态,便会因此而总感懊悔、失落,甚至因此波及至他人,从而招致不喜或是埋下祸根。人如过于心细,便如针般细小,因而成了小心眼,不足挂齿的芝麻小事也会被抬大周密过剩便容易忧思伤重,也会招他人白眼远离。因此,唯有中庸无为之道,方能有所轻快,粗中有细,才显人之柔情。

拿捏到位,运筹帷幄转乾坤。

自幼时,初次执筷便并不轻松。正如“万事不易开头难”,但多次操练下,而今已是信手拈来,全然成了骨子里的本能。有稳才能准,有准才能狠,这种自然而然的稳重,也化作了我们中华民族胸有成竹的自信。学以至坚终得善果,长夜无边也将破晓,是条理清晰,更有“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的无畏,也因为这种自信,袁隆平研制出了杂交水稻,端稳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屠呦呦研制出了青蒿素,于水火中,拯救了亿万人民的性命。这份运筹帷幄是一份沉稳,正是这份拿捏到位的沉稳,才得以扭转乾坤,窥见人间清辉至行。

提箸而动,夹一份稳与准,拈一种柔与情。这是把酒祝东风的与山河共从容,不畏身在无间与否,心向在桃园。执筷而行,品一份民族魂灵的安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