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一下,猴子的感情。
它的产生,得益于猴群的社会基础。小猴子在群体中,倾向于某种精神所需而不得,是感情产生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独居动物是不可能产生感情的。而群居模式,是感情孕育的温床。稍有风吹草动,立马迎来绿草如茵的感情春天。
说到群居模式,先来看看蚂蚁。
小蚂蚁是没有感情的,对此应该不存在争议。
蚂蚁看似团结的“群居模式”,完全依靠身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相较于蚂蚁,高等动物是否也有类似的化学物质分泌系统。用以促使感情的产生,维持动物群居共处的生活呢?
尽管还没有共识。但是,按照进化的法则。凡是有利于机体生存的,在自然筛选之下,一定会保留下来。这么重要的信息,没有可能不被保留。它有可能披上伪装的外衣,转变为其他表达形式了。
就高等动物而言,与此相似度最高的,是它们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
当动物感情受挫,会分泌一种神经抑制剂。轻度表现为情绪低落,在忧愁悲伤中徘徊,不得解脱。严重的,引起抑郁倾向,甚至危害生命。
而情感问题的及时缓解,也会分泌一种神经的兴奋剂。可以看出,动物们对感情还是非常依赖的。
关于感情的起源,是进化过程中,某种尝试的产物。这跟猴子群居起源的某种尝试很像。
试想,很久很久以前,小猴子是独居生存的。那时不仅生存艰难,而且繁殖率低得吓人,死亡率却高得离谱。
在决定小猴子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有几只小猴子,因为某种尝试,生活到了一起。
这种尝试导致猴子们的生存几率大大提升。在物竞天择中占据了优势。
于是,群居模式,应运而生,大行其道。那些学不会群居的小猴子逐渐灭绝,剩下的,便都是以群居为生的猴子们了。
猴子们的意外尝试,不仅解决了生存难题。也在意外中,收获了感情。
感情,便起源于群居。它的表现形式,是陪伴。
因为一起生活,一只小猴脑海中,有了另一只小猴的记忆。这种抽象记忆一旦产生,便有了精神上的所需。总是期望着,能在现实中,也能多看几眼。
正因为多看的这几眼,使情愫暗生。小猴子们,走到了一起。
神经生理学,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种现象。
独自生活的小猴,在苦难面前,担惊受怕。这时,神经调节系统会分泌的神经抑制剂,时刻提醒着小猴子,生存的压抑,所以会异常痛苦难堪。
直到忽然而来的群居生活。使猴子的处境得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表现,则会分泌兴奋剂来对抗抑制。
可以把感情理解为神经兴奋的习惯成瘾。
第一次品尝之后,自然便会产生,再尝一次的冲动。从此,贪恋不舍,欲罢不能。所以,群居成为必然。感情的产生,也成为必然。
感情的起源,源自对孤独的畏惧,对陪伴的渴望。
在猴子们的群体中,性别不同,对感情的依赖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
雌性猴子由于生理原因,得生小猴子。小猴子又是最需要照顾,最离不开猴子妈妈的。所以,雌性猴子在感情依赖的路上越走越远。慈母情深,它们对小猴子的宠爱程度不亚于我们人类。
母猴多情到一定程度,甚至会把其他弱小动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算得上动物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雄性猴子则完全相反。它们对感情的需要,缩减至最小值,完成了对个人情感的超越。
雄猴的注意力,放在事业之中。在群体之中的操劳已是不易,哪还有精力操心感情的纠缠不清呢?
当然,猴群不同,具体雌雄猴子的情况也存在着差异。
不过,感情确实是把双刃剑。适当依赖即可,过了度肯定没有好处。
比如:对亲情的依赖过度,导致被惯坏的孩子。
比如:对友情的依赖过度,会产生强烈控制欲。
再比如:对爱情的依赖过度,以爱为名,行自私之事,还理直气壮,浑然不觉。
应对这些依赖过度最有效的方法。不如像雄猴子学习,把感情的精力放在集体事业上。
或者学会转移注意力,别老是关注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给自己充充电。
当你自信十足,成为最靓的仔。
感情的事情嘛!该来来,该去去!
随缘而来,随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