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范时,我的母校有一项传统赛事,一年一度的校内篮球赛。听说这项赛事开展十几年,最后的冠军总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还从未有过低年级夺冠的记录。这也好理解,高年级的师兄们在一起打球时间长,磨合好,球技好,面对刚从初中走出来的青涩的小师弟,自然从容不迫,技高一筹。
1993年10月,学校篮球季如约而至。赛前,我们92级2班就决心打破这一纪录,把91级的师兄拉下马。
比赛进行的异常激烈。我们憋着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猛攻猛打。师兄们则在度过最初的震惊后,顽强抵抗,不时突施冷箭,全力捍卫荣誉。比分胶着,交替上升,形成了拉锯战,谁也没有一击制胜的把握。
中场休息时,体育老师用手指着我,说:“你怎么只传球,不投篮?把球投出去!”
确实,我在这场比赛中投篮太少了。球到了我手里,我的第一选择是把球传给队友,哪怕面前出现了机会,我也总是犹豫不决。这场比赛太重要了,如果把球投丢了怎么办?比赛因自己失误输了怎么办?为了保险,我选择了多传球,少投篮;为了保险,我的传球路线中规中矩,减少了失误,但也缺少了突然性威慑力。
再次上场时,我做出了改变,努力屏蔽与篮球无关的这些纷繁思绪,不再考虑结果,眼里只有篮筐,攻击,掩护,防守,反击,全力打好每一球。大概是上半场我几乎没有出手的缘故,对手对我并没有展开贴身逼抢。我抓住机会,在罚球线附近,果断起跳,投篮,一下子连中两球,瞬间拉开了比分。当他们反应过来,对我“重点照顾”时,我又接连传出了几个好球,帮助队友轻松得分。一人改变盘活全队,最后,我们以7分优势夺冠。
这场比赛成了我师范生活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事件,即使时间已过去20多年,其中细节仍历历在目。特别是体育老师中场休息对我说的那句话,让我受益至今。
“把球投出去!”说明心中有目标。投篮需要知道篮筐的位置,知道篮筐在哪里,没有目标的投篮那是瞎投,乱干一气那是瞎干。“把球投出去!”说明脚下有行动。只有目标,没有行动,距离再近,也无法达成;篮筐就在那里,球就在手里,投篮,也许命中,也许弹框而出,但不投篮,则永远无法得分。“把球投出去!”说明提升有依据。出手球进,固然可喜;出手球出,亦不可叹,偏出的篮球给你提供了修正的机会。是出手点太低,还是弧度过缓?是心情紧张,还是用力过猛?有了体验,就有了经验,就有了改变。
打球如此,推进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对待工作,我们有时过于追求平稳,不愿做出改变;有时我们过于依赖经验,不愿与时俱进;有时我们又夸大困难,自己被自己吓到……所以,我们有太多运球的理由,不敢不愿勇敢的跨出“舒适区”。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难,关键是先“把球投出去!”
在运用小组合作,打造思维课堂改革中,我们就曾有很多顾虑,提出了很多困难。仔细分析,一些困难确实存在,但也有一些困难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困难。一时间困难大如山,脚步未动,腰板已弯,自己被自己吓倒了。其实,只要方向正确,瞄准目标,勇敢迈出第一步,就让球在空中飞一会儿又有何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无论做什么工作,科学论证是前提,大胆实践是根本,让我们先“把球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