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信念

信念,包含了态度、假设与预期。信念的形式可以是条件性的,也可以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信念是情感性的,如“我需要关爱呵护”或“别人是危险的”;条件性的信念是对事件强加含义,如“如果我男朋友拒绝我,就说明我不可爱”。

条件性信念通常具有偏差性,因为其源自夸张的无条件信念。例如,“如果我太太冷淡不热情了,就说明她不爱我了”就是条件性的

条件性信念为事件注入含义,个体就会自我指导式地启动策略。其形式可能是“应该”或“必须”。例如,“我必须让他们表现出对我的尊重。”另一种类型的指令则指导自己怎么对待他人。例如,“我必须让他们表现出对长辈的尊重。”

每个人都有其认知图式,可以通过其行为看到其背后的信念:

情境--条件性信念--自我指导--策略。

例如:假设情境是“看到一位老人站在地铁里”,该情境可能会激活的条件性信念是“如果我是个好市民,就应该对老年人彬彬有礼”;随后的自我指导是“我应该起身给他让座”,然后出现适宜的行为

但是,如果某人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那么这一顺序将会截然不同。假设情境还是“看到一位老人站在地铁里”,但此时所激活的条件性信念则可能是“如果是我移动到有利的位置,就能偷他的钱”,随后的自我指导则是“我可要把握住这个好机会”;之后发生的行为与该自我指导一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