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琪雪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最开始接触苏轼,是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气和“东坡肉”的美味。
一直疑惑究竟是怎么样的神奇人物,能在兼有豪气的同时又有生活的细腻。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找到了《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一书。这本书介绍了苏轼的生平,讲解了苏轼与弟、与友的故事。
在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豪气又有烟火气的苏轼。
回顾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会发现,他那种乐观和豁达全部都来自于能管好自己的情绪和嘴巴。
所谓“逢人不说人间世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便是如此。
逢人不抱怨
一场“乌台诗案”,让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锒铛入狱,在经过103天的牢狱煎熬后面被贬黄州。
面对无钱无酒的困顿,他没有抱怨,而是苦中作乐。
没有收入,他就开垦荒田,自食其力。没有朋友,他便劳作农夫打成一片,于浅烟疏柳间自得清欢。
每回和弟弟苏澈通信,也是报喜不报忧。常常和弟弟分享自己发明的新美食,并将美食的制作方法告诉弟弟,好让弟弟也能品尝到美味佳肴。
无论是物质的困苦,还是精神的打击,他都不曾开口抱怨,而且选择苦中作乐。
看到地上冒出麦苗,他欢喜得像个孩子;
没有玉盘珍馐,他就自己制作“东坡肉”大饱口福;离开了高高在上的庙堂,他便把整个江湖变成自己的书房……
曾国藩说:“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这话意思是,牢骚太重的人,今后的路一定不好走。因为他不会反思自己,不会改进和提升,失败在所难免。
是啊, 在生活中,哪有不受委屈的呢?
与其对此抱怨,郁郁寡欢,何不一笑而过,挖掘生活中其他的乐趣呢?
就像《菜根谭》中说的那样: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都是俗世的见解。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为是非所累的。
逢人不论是非
苏轼年轻时有位好友,名为章惇。原先两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
可后来,两人因为政见不同,关系变得日渐疏远。
随着冲突的增多,章惇越来越容不下苏轼。在寻找到机会后,便将苏轼贬到岭南。
章惇原本以为,苏轼一辈子都不会再回来了。可是,没想到,他因为得罪了新皇帝,被贬他乡。
与此同时,苏轼结束了自己半生的贬谪生涯,被招回都城。外界都传闻,说皇帝准备重用苏轼,他若回京,必为宰相。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理应是苏轼“报仇”的好机会。
可是,苏轼却沉默了。
章惇之子章援很怕苏轼会因父亲曾对其的迫害而被报复,所以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请求苏轼的宽恕。
可苏轼不但没有提章惇对自己做的事,而且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其多多保重自己。
在宋代,文人卷入党争的非常多。很多人都会借机打击与自己政见不和之人,可唯独苏轼就事论事。
《六祖坛经》有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真正的修行,眼睛不会紧盯世间别人的过失,而是看到别人的过错反观自己的言行。
这样的人,即使是非加身,也终会化险为夷。
《省心录》有这么一句话: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对众人和气相处,对下属宽厚相接,对有过失的人宽恕相待,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而苏轼的为人处世,正好诠释了这句话。
对朋友,他是真正做到了诚心诚意,在自己顺境时,不落井下石,以德报怨。在自己逆境时,苦中作乐,真诚待人。
像苏轼这样待人以诚的人,应该是很多人眼中值得深交之人吧。
是啊,若人真能做到眼中无是非,定能成为自在人。
—END—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理工女,用情打动,用文字温暖你。如果你喜欢我就点赞、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