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上映后我便和好友买了票去看,整场电影充满压抑,如同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横在了每个人的心脏上,总能听见影院里其它人传来的叹气声;而我也常不由自主地就做起了深呼吸,似乎如果不那样做,很快就会昏厥过去一般。
朋友说:“一念无明”是佛教用语,“一念”意味着生命,“无明”意味着根本的迷惑,“一念无明”即由此而生起的一切烦恼。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这其中包含的奥义太深了,我无法参透。但毋庸置疑,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片子,像一把锋利的刀,将当今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及人性的本质均连根拔出,而后血淋林的立在那里,格外刺眼。
老话常说:幸福的样子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样子,千奇百怪。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智的成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便也越来越深刻。没有谁愿意发生不幸,可每一个不幸的降临都是没有征兆的,甚至是荒唐的。
顺着影片中故事发展的藤曼向回追溯,如果阿东的母亲没有整日抱怨自己的老公没用、抱怨自己嫁错了人,那么黄大海就不会抛妻弃子离家而去;若他没有离开,或许老婆就不会瘫痪,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些歇斯底里;那么她的儿子自然也就不会因承受了太大的压力而患上躁郁症,以至于失手将自己的母亲杀死。这样看来,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又似乎都有据可循。可居于繁华俗世,很难不被身处的环境和物化的因素所困,误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正确的。因此也便有了妻子的抱怨,继而引发了后续生活中的一连串巨变。
由此回想起从前同家人或朋友间发生过的莫名其妙的争吵,不敢想象假若不幸降临,争吵变成了最后一次的交谈时,会怎样?会拼命后悔、会痛苦的大哭和绝望吧,但真到了那个时候,痛哭和后悔便都是没用的。
人往往都是这样,习惯于沉浸在自己设立的固化思维里;习惯于用自己的主观臆想去猜测和评判别人;习惯于急躁、没耐心;习惯于对身边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不计后果的肆意妄为;然后当意外先于明天到来时,才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正抱怨和不满着的一切,其实也正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人性有时候远比我们所知道的更软弱、更不可靠,一旦混浊起来,无可救药。
有时候,手足不一定相亲,血也不一定浓于水。黄大海夫妻二人均以长子为荣,从小呵护他、重点培养他、送他出国留学;可当他学业有成后,却留在美国从未回去看过父母。即便母亲瘫痪在床时,他的回答也只有一句冷漠的“送去老人院就好了”,反而是从小不受母亲待见的阿东一直守护在她身边悉心照料,甚至在女友提出将她送去老人院时而动手打了女友,可换来的仍是母亲歇斯底里的抱怨和责骂“你像你父亲一样混蛋!”
阿东对她咆哮“他们都不会回来了!没人会管你!只有我这个混蛋天天陪着你!替你擦屎擦尿!”而后又紧紧抱住她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如果试着去理解阿东的母亲,大抵可以明白她为什么会那般歇斯底里。长年累月的受病痛折磨、被丈夫和亲生儿子抛弃,再好的人也会躁郁吧。只是她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无形中在阿东的心里上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锁,以至于在最后害了阿东,也害死了自己。
而当邻居们得知阿东患有精神病时,没有同情和帮助,还议论纷纷的想将他们父子赶出公寓。更可气的是经常拜托黄大海替自己照顾儿子的女邻居,不仅没有对黄大海父子心怀感激,反而落井下石的说“我只有这一个儿子,不想他被你们带坏了,这里本来空间就小,请你们搬走吧。”
母亲的歇斯底里、邻居们的冷漠,所有的一切都令人侧目,但转念想想,现实的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吗?涉及到切身利益时,每个人都会先以己为重,谁又比谁好的了多少呢?
黄大海将儿子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后,内心充满愧疚,想尽各种办法弥补,可儿子不领情,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直到黄大海车祸受伤,二人在医院天台上大声争吵,黄大海流着泪说“我不懂你妈为什么总是嫌弃我,从嫁给我那天后她就说她嫁错了人,所以我就干脆去境外开车很少回去,我以为那样看不见我就不会再让她厌烦,也能挣更多的钱给你们,可没想到我全都错了。我真的不懂这是为什么?我不懂做人老公,我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
他的眼神真诚、悔恨,充满疑惑,亦有绝望。看到那里,我的脸上也流满了泪水。究竟得是多么庞大而又复杂的感情力量,才会让那样一个曾经眼睛只长在头顶上的男人如此不顾形象的痛哭,并显得那样无助和渺小。
所以人心终归是一个柔软又有温度的东西,无论曾经做了多少错事、多混蛋、多坚硬,它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开始拼命后悔。
当阿东的病再次复发时,所有人都建议把他送回精神病院去,但黄大海沉默良久后说道“我以前非常混蛋,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搞不定的,就撒手不管逃避就好,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
没错,做个混蛋很容易,逃避也很容易,真正难的,是去面对。无论什么事情,错过的都将永远错过,无法弥补。可逃避不是办法,因为总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再也无处可逃,而你也会疲于逃避。所以就算眼前的现实令人绝望,也唯有直面这绝望,才可以继续走下去。
黄大海将儿子从精神病院接回去的那天,回到所住的公寓后,一进门他便慌忙向儿子介绍着他们的居住环境,可事实上那个笼子一样的狭小空间并没什么可介绍的,进门就是床,并且是一张极其简单又破旧的上下铺;没有柜子,几个简单的储物箱随意摞在地上;床边和门上挂着几件衣服;窗台前支着一张小小的长方形木桌;一切都显得那么窘迫。
黄大海一边顺势将那张小木桌收起立在了墙边,一边尴尬地笑着对儿子说“这样收一收,空间也很大了。”接着他又说道“这边视野还不错,拉开窗帘可以看到很远”,可当他伸手去拉窗帘时,露出来的却是挂在窗框上的一堆袜子和内裤。那样的一切都让人觉得充满自嘲和戏谑的味道,充满深灰色的压抑。
如果说上海有蜗居,北京有蚁穴,那么香港大概就是夹缝生存。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既像是什么都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亦有太多的好和坏、太多的激情与无奈。追梦者可以在这样的城市里找到沃土;而在这样的城市里所存在的任何一个因素,对失败者而言都可能成为生命中一场寂寥的退场。
病情有了好转的阿东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屡屡碰壁没有击退他,别人嘲笑和质疑的眼光也没有击退他,可当他听见电视里播报的“某人因不堪忍受房贷和工作压力而跳楼自杀”这条新闻时,他僵住了,因为那个人,正是他昔日的朋友。在听到这条新闻之前,他正整理着自己的仪容,心里想着一会儿要和女朋友见面的开心事儿,并主动和路过的邻居打招呼说“有空一起打篮球啊”,俨然一个充满阳光的积极青年。却没有想到,几秒后的那条新闻,深深刺激到他,再次将他拉回到躁郁的情绪里。
而在教堂上女朋友悲痛欲绝的控诉,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阿东彻底推入黑暗的深渊中。他冲出教堂,在大街上狂奔,奔到超市里疯狂地往嘴里塞巧克力,因为医生说过吃巧克力对他的情绪有一定的安抚作用。可哀莫大于心死,连心都已经彻底死掉的人,又怎么能指望通过吃来让他活过来。他一块接一块疯狂地吃着巧克力,却都无济于事,最后回到家中躺在床上不再出门,也不再说话。
阿东又发病了,是该怪朋友跳楼的举动刺激到他?还是怪女朋友的控诉压垮了他?或是怪他自己不该债台高筑、失手杀了自己的母亲?在这场令人扼腕又悲伤的闹剧中,似乎每一个小因素都是导火索,每一个人都有过错,可每一个人其实又都有着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苦衷。
所以佛家讲,是非因果,曲折轮回。生命存在的每一天,都是场无尽历程。
邻居家的小男孩每天隔着墙壁给阿东讲《小王子》,阿东仍旧不说话也不动弹,默默流着眼泪。小男孩问他“你什么时候上天台和我一起给植物浇水?”于是他终于走出房间,和小男孩并肩坐在天台上呆呆的看着已经死掉的植物。
小男孩问他“为什么这些植物都死了?”
他说“可能因为它们不适合这里的环境”
小男孩又说“那我们下次就把它们带到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去吧,或者换一些适合长在这里的植物”
他侧过头看了小男孩许久,脸上忽然闪过一丝像是希望一样的神情。
孩子的话看似天真幼稚,但很多时候却总是能一语道破大人们看不明白的那些最简单的道理。人和植物都是一样的,越是执着于追求什么,却反而越是得不到什么。与其为不可能的事徒劳坚守,不如任风吹过,而后随着风行走在注定该走的轨迹上,那么大概也就不会有那些抱怨、失望、躁郁、和意外了。
正在阿东和小男孩坐在天台上的时候,邻居们一齐跑上来,夸张地大呼小叫着,叫他不要激动,小男孩的母亲一把抱过男孩,并打了他两下严厉地说道“告诉你多少遍叫你不要跟他来往,你就是不听,他会害死你的!”而小男孩说“没有啊,我们在聊天”。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并不了解的实情进行任意批判的行为,显得极其愚蠢,也令人极其气愤。
可那一刻阿东的神情却显得异常平和,没有难过、没有激动,也没有绝望,他走过去抱住了黄大海,轻轻对他说“好了,都过去了。”我仿佛看见他的脸上溢出了光亮,就像是狂风暴雨后,远处放晴的天空中云层里漏下来的阳光般宁静、美好。
匆匆一生中,总是有太多言不由衷的难过,和太多不能自已的无奈。生而为人,我们最大的骄傲就是会动情:亲情、友情、爱情;
因此便也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着因这些“情”而生起的一切“无明”。但和死亡比起来,任何东西都显得那么渺小,人生也不过就是几场稍纵即逝的春夏秋冬。许多事情仅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看。
且以无明,随风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