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到了6岁,要上小学了,对父母的考验就开始了。网上有一个段子,说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说的就是父母与学龄期孩子之间的斗争。要不要辅导作业?要不要时刻盯着?孩子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怎么办?学习成绩差怎么办?厌学怎么办?问题层出不穷。有妈妈跟我私信,说她一看见老师的电话就头疼,生怕孩子又犯了什么错误。这个时期,如果前面三个阶段做的到位,其实已经可以开始放手了。
学龄期又被称作“第二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心理,最为复杂,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为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要在心理上和父母完成分离。在这一阶段,作为父母,要有预见性地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
一、认知特征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开始转向高深,逐渐发展。即使到了11岁以后,孩子的认知仍然带有很大的具象性,所以父母们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特点,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要费力不讨好地苦口婆心讲大道理。 大道理讲的太多,反而容易让孩子反感,进而变的“选择性耳聋”,听而不闻。如果不能确定该说还是不该说,那就保持静默。
二、行为特征
当孩子10岁以后,就有了较为长远的目的,行为可以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了,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也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来说,孩子行为的果断性和坚持性依然较差,经常在“果断”中暴露出其盲动性,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性。我们一般建议父母等待孩子的求助,而不要过度包办,原则是“不要就不给,要了等等再给”,能够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同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三、个性特征
孩子的个性在6岁左右就已经定型,而且特征很明显。如果父母经过学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给孩子最大的支持。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任何两个孩子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点完全相同。找到孩子的天赋才能,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帮他树立自信心。
四、情感特征
学龄期孩子以学习为其主要活动,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会让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 父母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波动,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孩子会非常感动,但是切忌没有界限,手伸的太长,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原则是放手不放纵,
学龄期孩子的情绪表现比较外露,他们容易激动,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不过,随着孩子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心理健康的孩子在总体上说是平静而愉快的。
五、自我意识特征
同学龄前儿童相比,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明确,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较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父母。因此,父母要时常表扬和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完小学阶段。
六、生理特性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身体成长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发育早的孩子在四年级左右就有了青春期生理特性,发育晚的孩子要到初中毕业时才开始。一般女孩子早于男孩子,身高体重都比男孩子长得快。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们让男孩子适当晚一点入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水平。青春期性教育宜早不宜晚,最好由同性父母进行。
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途径又多又方便,放手的同时,做父母的一定要外松内紧,与时俱进,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这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不断学习的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