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方法

 最近时常被学弟们问类似于这种问题“念我们这个专业(大学)要不要考研”“到学校要不要参加社团”“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生活才是完美的”,我不知道怎样的去回答他,我也不相信会有一个人能够给出他答案。为此我还特意去知乎上搜索了这类问题,发现这种问题的发问者还不少,比较细心的朋友还会附上一大段自己的背景说明,方便人家做出回答。下面是我在知乎上找到的一个例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起初很奇怪还会有这么多人对于这种问题做出长篇的回答。但后来发现这些回答中有大部分只是在叙述自己相似的经历,而且对自己的经历而导致的现状大多是消极否定的评判,最后给发问者一般也是这样的回答“如果老兄你想怎么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好”。非常的体贴,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感觉有帮助。后来我把自己想象成发问者,看完他的回帖后,我没能做出选择。我也回帖问了作者最后选择了什么,怎样选择的,可惜他没有回复我,大概是觉得我的问题多此一举了吧。

最近读了一些名家的自传和鲁迅的一些杂文,他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问题,我好奇他们是不是也是像我们一样会问“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是值得的”这类问题,很不幸他们这样的问题是少之又少,我还企图能够窥探一二来作为这段文字的结尾,也想看看他们对于这种问题的回答。

 开始也没觉得这是个什么该讲的,后来在学校上材料科学基础课的时候,老师一段很平常的话激起了我的思索,他在强调我们应该着重学习这门课的是思维方式,这门科目的思想,而这些简单的方法你们就自己看看,因为让小学生来,告诉他们方法他们也能做。我发现我似乎找到了上面问题的答案,我发现他们的所有这类问题,恰恰是在问同一件事——做一见事情的想法,而想法却又像是一个科目,一个人的灵魂。只有通过反复的内省才算找到了答案。况且每个想法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结合自身的环境和经历才孕育出来的,我们怎么用我的想法去帮你做选择呢,就像你怎么用材料科学基础的思想去解决高数的问题呢。

 开发一个好的想法是辛苦的,他要你去亲身经历,他要你去不断总结,不断改正,这很费心力和时间。很奇怪为什么名家的自传中会少之又少的这类问题,大概是他们看过上帝的自传吧。偏心的上帝是不是偷偷的告诉了他们,不要偷懒去复制人家的想法,而是要不辞辛苦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他们才不够平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经推荐,两天的时间把《海街日记》看完了,这个电影的节奏很慢,看着很舒心。从情感的角度,逐层深入。 一、亲情 两个女...
    卢卢lu阅读 236评论 0 1
  • 介绍 说到单例模式,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是——什么是单例模式?,从“单例”字面意思上理解为——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所...
    Bob_Running阅读 234评论 0 1
  • 每当周围的人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对我说:“你真是爱学习,我也想学点什么,就是静不下心来!”我就当听到一个笑话一样“呵...
    芳姐育儿阅读 837评论 4 3
  • 遇到标杆研习社,参加学习、转训项目、担任助教,玩转不同的身份,感受颇多,很庆幸我还是一爱学习的年轻人。 ...
    很污的女流氓阅读 231评论 0 0
  • 第十五章:温俞被“净身出户” 顾阎简直无法形容他现在的心情。 当他鬼使神差地拆开这封信,并看到温俞写的如何如何喜欢...
    咸鱼惠翻身阅读 30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