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号
今天上午跟着马玲老师重温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对有效教学框架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就一二年级的目标及教学内容,马老师详细的讲述了二下《画风》的教学步骤。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讲课文,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也不知道该讲些什么。通过马老师的分享很直观的了解了一节课的时间规划以及各环节的任务目标。后来马老师又拿《燕子专列》来做例子,非常丰富的背景知识,这样的课我都听的津津有味更何况孩子呢。
下午是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讲的也是二年级的课文——《蜘蛛开店》。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冰老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那些问题总能激发孩子。比如:为什么开的是编织店而不是其他?它希望谁来做顾客?为什么?等等…当这些问题抛出来的时候,我也会在脑子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迫不及待的去寻找答案。在之前教研绘本的时候,总是听老师说要有“好问题”,我就很疑惑,什么是好问题?又该在什么时候问呢?看来这就考验一个老师的敏感度以及理解文本的能力了。张冰老师的课堂总是很活跃,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今天发现,张冰老师会故意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或者是说些错误的答案。孩子们总能被激起胜负欲,就会积极去寻找证据去证明自己。这样,老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感觉这招是屡试不爽,以后可以尝试操作一下。
8月4号
今天一天感觉信息量太大,脑袋有点不够用。翻看笔记,在两篇课例下边我都记了“及时反馈”和“追问”两个词。不是有人这样说嘛:同样一段话,不同的人听,关注点也不一样。既然我的焦点在这里,那可能这就是我当下所需要的。
其实【及时反馈】我一直有意识,但一到实操就反应不过来了。今天讲《荷花》的一位老师,在孩子们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总是能给予反馈。好的回答就直接告诉孩子好在什么地方,不足的就及时告诉孩子怎样可以更好。这样的话孩子会更有目标,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并且如果及时的产生对话,孩子应该会记忆更深刻吧,能当下解决的问题就当下解决。
第二个关键词【追问】。孩子们在课堂上可能会有想要表达但说不清楚的时候,或者是领会的还不够,需要老师再给些提示、再点拨一下。今天下午在原老师的课上,有孩子起来发言,但说的比较含糊,原老师就顺着她的问题又“逼”了她一下。答案就出来了。在我的课堂上,可能如果孩子们没有回答出来我的问题,我就会再找一个孩子、再找一个孩子…现在看来真的是很浪费时间。就像干老师说的:不等待,去追问。和他对话,给他搭梯子,帮助他去完善。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也必定会有思考,学习也就产生了。
8月5日
今天李老师的分享充满了热情,如同干老师说的就像盛夏。是呀,这就是年轻的好处,总有热情在燃烧,可以勇敢的投身洪流。但这必然不是常态,我们还是需要从这种热烈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干老师也一直在强调“和而不同”,确实如此,南明的成熟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师是不同的,每间教室也是不同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其实也是这几天我一直在问自己的:我的长板在哪里?我的个性是怎样的?魏老师说:找到自己的生命特征,从而去启发孩子。这就让我想到了丁丁老师,她是自由的、浪漫的、善于发现和创造美的。所以她班上的孩子都是极其灵动的。那我呢?我的经历和性格有哪部分可以更好地为我所用呢?这也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修炼和内观的呀。
8月6日
今天魏老师分享了班级管理的一些内容。他提到了应该“专业的解决问题”,比如“恋爱”和“恋爱行为”,一个需要人格教育,也就是去引导和说服。一个需要行为管理,可能就需要施加惩罚。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这个是我没有细想过的,好像班级里发生的大小事情更多都是下意识的去处理,从来没有跳出来特意分析过。纪律管理的关键是流程化,这一点我也特别认同,有规则更要有程序嘛。
每次看到原老师我总能想到“温和而坚定”。听完她的演讲之后更觉得在她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无法想象的能量。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做什么来改变这件事。”虽是简单的一句话,但也是不同的思维模式的体现。就像我,在遇到困难后的反应大都是逃避。但原老师却总像她的题目描述的那样:举手向苍穹。她是这样解释的:我举手向苍穹,并非要摘到星月,我只需要这种向上的、永不臣服的姿态。她确实也在践行着。
听听别人的故事,复盘自己走过的路,需要调整的和需要保留的也都会更清晰,那就继续前行吧。
最后是魏老师的一段话:教育永远不可能是“准备好了”,教学相长才是宿命,并且唯有教学相长,才能促进最有效和最有意义的学习。人的未完成状态,是上天赐予人最好的礼物。
是啊,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