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五、云何施(分二科) 未一、釋(分三科) 申一、辨施相
【云何施者?謂由淨信,而行惠施;由正教見,而行惠施;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下邊是「云何施」,這第五科。一共六科,現在第五科,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辨施相」。
「云何施者?」怎麼會施呢?這個就是解釋那個思心所能這樣布施的原因,究竟怎麼回事情?「謂由淨信,而行惠施」,就是他對佛法有清淨的信心,而後才行布施的,這個清淨的信心從那裏來的呢?「由正教見,而行惠施」,這個「正教」就是佛法,你從佛法裏邊得到「見」,得到智慧,這個智慧,這個「見」就是有力量的。一般的說法,如果你有一點見地,你不堅固,那還不能名之為見,這個「見」就表示很堅定的意思。你從佛法的學習上得到了智慧,其實就是正見,由這個智慧,它發出來這個行動,有清淨信的布施,這樣子「而行惠施」。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前面是說「由正教見,而行惠施」就叫做「淨信而行惠施」。這下面還有第二個意思,「由有果的見,而行惠施」。
《披尋記》八七八頁: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者:謂施飲食能感大力,施諸衣服能感妙色。施諸車乘能感快樂,施諸燈明能感淨眼,於如是等深生信解,不由他緣非他所引而行布施,是名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者:謂施飲食能感大力」,能令你身體有力量,力量大一點。「施諸衣服能感妙色」,你用衣服來布施,能令你的身體有妙色,有最好的形色。「施諸車乘能感快樂」,你若是用車來布施,將來得神足通,車子布施。「施諸燈明能感淨眼」,就是使令這個眼睛清淨莊嚴,有威、有威力。「於如是等深生信解,不由他緣非他所引而行布施」,你對這樣子的因果的道理深生的有信解,你就自動的發心做這個功德,不是由別人來勸你去布施,不是。非由他緣「非他所引」,不是別人引導你去做,不是的。「而行布施,是名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由極殷重、而行惠施;由恭敬心、自手行施、而不輕慢;應時而施、濟他要用;不損惱他、而行惠施。】
「由極殷重而行惠施」,「極殷重」就是極誠懇,極週到,很週到,想得很週到,這樣子行布施。「由恭敬心」,自手的行布施,「而不輕慢」,不輕慢對方,對受施者,雖然是個乞丐,或者是個有苦的人;但是你對他布施,態度非常好,你對他表示恭敬,不輕慢,其實這件事還是很重要的。「應時而施」,正是他需要的時候,你布施。「濟他要用」,而施者那個東西是正他所需要的;你布施是布施,那不是他需要的,那就不是這個意思,「濟他要用」。「不損惱他而行布施」,你布施的時候,不要另外還要是說幾句刻薄的話,令人家苦惱,這就不對了,「不損惱他而行惠施」。
申二、顯施物
【如法平等,不以兇暴積集財物而行惠施,以鮮潔物而行惠施,以精妙物而行惠施,以清淨物而行惠施。】
這是第二科「顯施物」。「如法平等」,「如法」就是合法的行為,很公平的得到的財富,你不是非法來的財富。「不以兇暴積集財物」,不是兇暴的那種行為得到的財物,「而行惠施」。「以鮮潔物而行惠施」,這惠施的東西你把它弄得好好的,像供佛,我們供養這生果,你把它洗洗乾乾淨淨的供佛;不要隨隨便便就供佛,不要那樣子,供鮮花都是一樣,「鮮潔」新鮮、清潔的東西,而行惠施。「以精妙物而行惠施」,好的,最好的去布施。「以清淨物而行惠施」,這個東西是個清淨物,這是另有一個意思。
《披尋記》八七八頁:
《以清淨物而行惠施者:謂若施物如法所引,非誑詐得非侵他得,當知是則名清淨物。》
「以清淨物而行惠施者:謂若施物如法所引,非誑詐得非侵他得,當知是則名清淨物」。這樣叫做「清淨物」。這個如是因,如是果,這是因果是相稱的。
申三、明棄捨
【由此自他俱無有罪,數數惠施制伏慳垢,積集勢力而行惠施,先心歡喜而行惠施,於正施時其心清淨,施已無悔。】
下面第三科「明棄捨」。「由此自他」,由於你這樣的布施,你自己和對方彼此兩方面都沒有罪過。「數數惠施」,一次又一次的惠施。「制伏慳垢」,當然都有慳吝心,慳吝心就是垢,但是你能制伏自己的慳垢。「積集勢力而行惠施」,「積集勢力」這個「勢力」實在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你這個財物,你所布施的物就是勢力,就是力量。另外就是你一次又一次的布施,使令你這個布施,這個布施這個心情,這個清淨的這個布施的力量,一天一天的增長,這也叫「積集勢力而行惠施」。這個「積集勢力」,就是能布施的心也是勢力,你常常的布施,你這布施的心就有力量,「而行惠施」。「先心歡喜而行惠施」,這布施之先,你心裏面就歡喜了,「而行布施」,要這樣布施。「於正施」的時候,「其心清淨」,像前面說的這樣,「施已」而不後悔。
未二、結
【如是而施。】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披尋記》八七九頁:
《數數惠施制伏慳垢等者:謂有種種可施財物,雖見求者正現在前,而於惠施心不趣入,是名慳垢。當知此由先未串習所作過失。對治此故,力勵思擇而行惠施,能不隨逐先未串習所作過失自在而行,是名制伏慳垢。如是數數思擇為先串習施已,於行惠施心樂趣入,是名積集勢力而行惠施。》
「數數惠施制伏慳垢等者:謂有種種可施財物,雖見求者正現在前」,現在面前的求者。「而於惠施心不趣入」,心裏面不想布施,「是名」叫做「慳垢」。「當知此由先未串習所作過失」,因為從來也沒有布施過;這個「串習」,常常的布施叫「串習」。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有這樣的過失,所以這個第一次的布施是最難了。
「對治此故,力勵思擇而行惠施」,對治自己的慳垢這個慳吝的過失,要努力的「思擇」,用智慧來觀察,就能夠破除自己的慳垢,就能行惠施了。「能不隨逐先未串習所作過失,自在而行」,不隨自己的慳吝能很自在的行布施,「是名制伏慳垢」。「如是數數思擇為先串習施已,於行惠施心樂趣入,是名積集勢力而行惠施」。這是解釋這一段。
下面第六科「何故施」,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
午六、何故施(分二科) 未一、釋
【何故施者:或慈悲故而行惠施,謂於有苦。或知恩故而行惠施,謂於有恩。或愛或敬或信順故而行惠施,謂於親愛。或為希求世出世間殊勝功德而行惠施,謂於尊勝。】
「何故施者?或慈悲故而行惠施,謂於有苦」,這有苦的人,你布施他是用慈悲的,你這個動機是慈悲心,解除他的苦難,給他安樂。「或知恩故而行惠施」,這是第二種不同,知道恩而行惠施,那就是「謂於有恩」的人。或者是「愛」,或者是「敬」,或者「信順故而行惠施,謂於親愛」,「謂於親愛」的人而行惠施,這前面這個。「或為希求世出世間殊勝的功德,而行惠施」,那就是「謂於尊勝」。你對於尊勝有道德的人,你布施他呢,你就可以希求世出世間殊勝功德,而行惠施。
未二、結
【由是因緣,故修惠施。】
巳三、結
【由是行相,或在家者、或出家者、修行布施。為莊嚴心、為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布施。由此因緣,施性無罪。是名惠捨。】
這是第三科結束這段文。「由是行相」,由這樣的布施的相貌,或者是個在家的佛教徒,或者是出家的佛教徒,他能夠修行布施。修行布施,「為莊嚴心」,令心清淨,「為伴助心」。其實在呢,我們心裏面有願,願得聖道,我有聖道的願望,但是力量不夠,須要做功德,由功德的力量,幫助我的這個願去得聖道,所以叫做「為伴助心」。「為資瑜伽」,其實這個就是解釋前面這個「伴助心」的意思;我修這個止觀的時候,總是不那麼順利,不那麼順利怎麼辦呢?你就用布施辦法,或者是布施,或者是懺悔,或者是讀經,各式各樣的方法幫助你的止觀,是這樣子。「為得上義,而行布施」,為得無漏聖道,而行布施。「由是因緣,施性無罪,是名叫做惠捨」。
(201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