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张旻悦
岁月青葱,若白驹之过隙;光阴荏苒,似泉水流转叮咚。六年,我们走过了两千一百九十个日月。我们已告别稚嫩的孩提时代,迈入中学的大门。一路上最让人难忘的,是相伴多年的恩师。
(一)亦师
第一次见到朱老师的时候,我们无一不暗自纳闷发笑,这,哪是老师,明明就是邻家大姐姐哪?没错,那一年她来教我们的时候,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那一刻站在讲台上的她,留着披肩柔发的她,和我们一样青涩,脸因为紧张而憋得通红,汗水沾湿了她两颊的鬓角,双手也时而背在身后,时而散在大腿两侧,那尴尬而有点可爱的窘态,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位新老师。
朱老师固然是温柔和蔼的,但有时,她那突如其来的凌厉眼神也能令人不寒而栗。一次午休,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女同学忍不住回过头来向我分享她的新笑话,我与四周的同窗不禁为此笑得前仰后合,可不幸的是,当我正想抬起头抹抹眼泪时,恰好与朱老师的眼神撞上了——她正倚在门口,犀利的眼神穿过她的镜片,百步穿杨,准确无误地正中“靶心”,我不禁双肩一颠,默默低下头来,才发现,脸颊早已愧得滚烫。
(二)亦友
朱老师的“凶相”固然可怖,但是她的笑,却是顶好看的,她笑起来的时候,双眼眯成一条极细的缝,朱唇咧开,“咯咯咯”的笑声还要配上一番前仰后合,手舞足蹈,尽管有些男生评价这是“全校最不淑女的笑”,但我们对她的喜爱从未减少。
我们在朱老师身上,从未看见过班主任常有的古旧死板的样子,据说她非常喜欢手游。有回上语文课,她领着我们读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她不自禁读道:“空中,飞机呼啸着,击倒了对方的防御塔……”嗯?防御塔?我仔细看了看读本,只见原文是“空中,飞机呼啸着,击倒了对方的碉堡……”哦,见同学们面上表情也是那般疑惑,而几个耳尖的则嗤嗤低笑了起来,朱老师却浑然不知,仍投入地读着……
(三)促膝
两年前的秋日。那天,是期中竞赛揭榜的日子,令我极为失落遗憾的不仅是竞赛失利,而且连平日里自己最为擅长的学科也名落孙山。
当日放学后,在快要出校门的那一刻,朱老师叫住了我。原本就失落此刻更是“内心绝望“。但是,令我十分意外的,朱老师并没有当面训斥,而是用亲切温柔的语气询问我,我们一边交谈一边穿过走廊,我们坐有离校门口不远的紫藤架下,朱老师拿出这份卷子,一丝不苟地为我详解这一道道阅读理解题。那短暂的十几分钟”留堂“,我们师生二人如同密友般促膝交谈。
(四)少年
去年的运动会上,我们代表班级参加了4×200的接力赛。前面都是一帆风顺的,后来到了最为关键的压轴的同学冲刺阶段,只见终点线边上探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朱老师,她的手不停舞动着,嘴里不时大喊:“冲!”,当我们的选手冲过终点线的那霎那,朱老师忍不住欢呼了一声,激动地,仿佛她正是那个站在终点线上的洋溢青春的十一岁少年。
毕业季,收音机里总是单曲循环着那首《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朱老师常笑谈说:看到活力十足还有些闹腾的我们,似乎就是看到了十几年前的她自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今,每每回想起朱老师的种种逸事,总不由得对这位知识长河中辛勤的摆渡人心生感激。
本文被评为教师节征文一等奖。
这篇文章有什么优点呢?
首先在于材料的选择和安排,材料丰富,详略得当。大家不要忽略略写的材料,一个笑容,一个眼神都是人物的传神之笔,有的同学觉得写人的文章用上两件事情就好了,而且所选事情毫无新意,这是不够的。详与略的安排,可以形成对人物多角度的精神刻画。
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在人物的细节语言之中,细节中见精神,细节中见品格。把细节放大,甚至夸张一下,人物的特点就得到了彰显。
叙事文章,议论、抒情、描写的语言要适当穿插、过渡,形成文字上的错落有致之感。
文章写长,难度很大,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其次还要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