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从《爸爸去哪儿》这个综艺节目火起来开始,我突然发现:我的育儿知识中很大一块儿是从明星育儿中得知的。这些故事占据了我的朋友圈,俯仰皆是。
比如,提起保护孩子的隐私,演员孙俪绝对是典范。她和邓超那张“很民国”的全家福中,女儿和儿子的背影非常抢眼。于是,人们纷纷议论,不要在朋友圈随便发孩子的照片,否则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
前段时间,孙俪还晒了一张孩子写的父母评价,孩子对妈妈的评价是“我的妈妈每天都是好妈妈”,对爸爸则是“又大又笨”,对比鲜明,很快上了热搜。
同样红的还有演员黄磊。他的女儿多多参加了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因大方得体而走红,连带着黄磊这个超级奶爸成为万千宝妈仰视的焦点。这个爸爸对孩子管教有方,他在微博的动态也频频成为话题。比如,圣诞节他讲童话给女儿,女儿不相信,在辞旧迎新之际引发了无数热议。
看明星育儿就是爽,他们的故事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挠到你内心处痒痒的那一点。但我们总觉得多少有点不对劲,到底是哪里不对呢?
01 你留意到明星育儿潮中的“媒介隐喻”了吗?
人们爱看明星育儿,原因很简单。《娱乐至死》一书中,“媒介隐喻”这个概念就可以回答。
书籍、电视、微博等都是媒介,媒介中播放的内容可以影射我们的实际生活。它可以通过播放的内容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调动我们的情绪,给予我们新的知识。
明星在我们眼中有点近乎“神”。他们总是出现在镁光灯下,穿着价值不菲的衣服,居住在豪宅中。他们体验着我们一辈子可能都无法体验的名誉、财富,满足着我们对人生巅峰的所有幻想。
然而,一旦成为父亲母亲,他们未必表现的如我们一般游刃有余。
比如,那个在《甄嬛传》中霸气十足,火力全开的“娘娘”孙俪,原来在育儿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妈咪。她也会脆弱,也会觉得疲累,有时也只能躲在厕所里补个妆,求得片刻安宁。更重要的,她承载了我们对所有美好的向往。这个出生在单亲家庭,曾经一度坚定的奉行“不婚主义”的美貌女子,最后在“男神”邓超的甜蜜攻势下,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她的故事,给那些拥有不好原生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们以慰藉。
比如,黄磊戳中了万千妈咪的痛楚。当“丧偶型育儿”和“诈尸型育儿”在父亲育儿中大行其道时,这位父亲满足了妈咪们对丈夫的期待。如果你有个老公既能赚钱,又能带娃,还真的养出了懂音乐、会翻译、善人际的女儿,你会不会做梦都笑出声了?
我们其实看的不是明星,看的是明星背后的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媒介,隐喻我们的生活,获取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当然,有的时候这种隐喻也升华了我们的生活。
所以,连我这个很少上微博的人,也会时不时的翻一翻这些我喜爱“人设”的明星微博,闲暇也看看各种亲子类育儿节目。看“明星育儿”成了我忙碌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02 明星育儿,道出的都是真相吗?
然而,作为媒介,明星所呈现出育儿状态,真的都是真实的吗?
当我们静心审视那些节目,不难发现我们之所以喜欢看他们,不过是因为在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放大了我的情绪,戳中了我们内心的需求。这可能也是媒介所一直孜孜以求的。在这个时代,争夺流量就是争夺注意力。然而,其中也有很多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似乎是碎片化。
这似乎是当下媒介的流弊。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育儿中的一角。
比如,微博更多的是他们所愿意呈现给我们的生活姿态。在这背后,可能他们也会有并非父慈子孝的时刻,也会有张皇失措甚至混乱吵闹的故事。更何况,每个孩子性格迥然不同,我们无法确知他们的育儿方式的原因何在,最终又归入何方?
如果说碎片化所带来的问题仅仅是我们无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非权威更应当关注。
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分工决定了“术业有专攻”。甚至是在育儿领域,也区分了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医学等不同学科,心理学中又细分了信息加工、生态环境系统、精神分析等不同流派。不说别的,光儿科医生崔玉涛的一套育儿就厚厚的犹如砖头。明星所擅长的领域往往是表演,你怎么能保证他所采用的方式最符合孩子的特点?
接下来还有娱乐化的问题。
当这些明星育儿作为节目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不可避免的就带有“消费”和“娱乐”的色彩。节目制作方考虑的是“夺人眼球”,冲突和对撞成为节目的主流。明星的微博服务于自己的“人设”,背后难免掺杂有自我展现和利息驱动的因素,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最后还有个不接地气的问题。
明星们往往财大气粗,他们的孩子大多“富养”。就拿多多来说,就有更好的机会学习英语,甚至能够参与配音。而《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更是足迹遍布宁夏、云南等多个城市。我们小门小户人家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机会体验站在人前和接触到明星、导演。也许,我们能关注到孩子上什么幼儿园、读什么绘本、学什么乐器就已经很不错了。
看明星育儿,当个“吃瓜群众”就好,真心没必要太当真。
03 做“吃瓜群众”,更要做“超级爸妈”
既然明星育儿“媒介”弊端多多。身为宝爸宝妈的我们,更应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做“吃瓜群众”不如做“超级爸妈”。
1.问计于“明星”不如问计于书籍
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名言:“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电视、媒体关于“明星育儿”的内容铺天盖地,但内容庞杂而不系统,对于那些真心想掌握知识的宝爸宝妈们,不如问计于书籍。
想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父母可以系统阅读《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宝宝也是哲学家》,想对儿童敏感期有所认识的可以阅读《童年的秘密》,想对儿科医学有所涉猎的不妨通过书籍问计“崔玉涛”,新手爸妈的育儿百科《西尔斯育儿百科》是不错的选择。
2.热衷于“围观”不如热衷于亲子
媒介总喜欢把大家的注意力永远拴在电视、微博等。然而,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工作、育儿忙碌之余,做“吃瓜群众”显然比带娃的琐碎更有快感。
然而,“吃瓜”只娱乐自己,亲子教育却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的语言刺激,也就是对孩子说话的时间长短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与2岁孩子的词汇量达到了系数+0.55。而心理学意义上,系数达到+0.52以上就是中等强度的相关哦。由此可见,你与孩子更多的亲子活动。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纠结于条件不如纠结于洞察
这是个浮夸的时代,很多人更看重物质,认为明星能给孩子更多的物质支持,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对于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如果父母受“明星育儿”刺激火力全开实现财富自由自然很好。如果真的能力有限,倒不如更多的洞察孩子。孩子和我们成人不一样,也许和同伴的一点小摩擦、领导的一点小批评在他们的世界里就是“雷霆万钧”。而他们表达力有限,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敏感的小心思。朝夕相处的父母如果给力,就能春风化雨,给孩子更多的爱和陪伴。
与其花太多的时间观摩“明星育儿”,倒不如多用点心思给你的孩子。
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你就是他们的世界里的明星!
而你作为父母给予的那些爱,会带着力量,陪伴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