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和营销领域中,“情绪价值”这个词火爆一时。
10块钱点不来一顿外卖,但买来一束花,能让心情美上好几天;
花25块坐上心心念念的木马,像是隔空拥抱了小时候的自己;
800块钱买双鞋子衣服犹犹豫豫,但周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特种兵旅行,扫清了社畜一整周的疲惫。
社交媒体充斥着“长大后我们都在慷慨地宴请小时候的自己”的案例,彷佛只有消费才能获得快乐。但真的是这样吗?
情绪消费所带来的「快乐花期」远比想象中短暂。买到心仪已久的手持云台,没用几次就沉尘于抽屉;狂吃一顿烤肉后,很快便为自己的放纵而感到后悔。
偶尔一次的情绪价值固然可以买,但花钱并不是解决情绪问题的一劳永逸之道。
我们的人生,好像一半在解决焦虑,一半在应对无聊
积极情绪心理学领军人物芭芭拉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身体上的快感更接近于消极情绪,而不是积极情绪。这些情绪会将我们的目光局限于满足眼前渴求的事物上,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当情绪低落时,我们会产生想要购物的冲动,于是打开手机搜索、浏览商品信息、进行比较,最终下单购买。但在完成输入密码的那一刻,心情却没有变得更好。于是我们开始寻找下一个能产生快感的方式,转向泡剧,暴食,继续陷入消极情绪的循环。
在国内,享受和休闲被视为罪过,国外盛行的“Gap”也成为一种原罪。
我们的社会文化颂扬艰苦奋斗、竞争和坚持不懈。这给了我们一个误导:只有通过不懈的工作,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在小学时便学会了通过认真学习来取悦老师和家长。为了拿到好成绩,我在大学里花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里。工作后也倾向于埋头苦干,期待着上司的赏识和晋升的回报。
追逐目标,忽略过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我成为了一只笼中的小老鼠,永远在奔跑,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总有更高的KPI,下一个更紧急的项目等着我。这种不断追逐的状态让我感到疲态,仿佛永无止境。
而芭芭拉提出追求幸福的方式是:无论身在何处,每天都去追求积极情绪。每时每刻,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情绪累积起来,由此建构起我们所追求的生活。
那如何快速培养积极情绪?日本作家佐藤传在他的著作《成功的惯性 如何长期稳定地保持进步》提供了几个微小的习惯:
1.每天进行保持好心情的心灵训练,专注于已经拥有的东西,珍惜当下;
2.只要有时间就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因为“基于正确的行为,不如基于快乐的生活”。
3.当产生消极思维时,及时开口说出正向积极的话。
4.学会自我接纳,相信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5.将“好幸运”“谢谢”“真开心”等积极词语作为日常的口头禅.
6.坚信“人生道路是螺旋上升的。
7.在投入新事物或学习新技能时,秉承“当下愉悦,短期痛苦,长期乐观”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