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海马
现在摄影的门槛是如此的低,每个名胜古迹都能看见拿着单反相机的游人,梅花园、牡丹园、荷花园等等地方更是充满了各种长枪短炮,就是因为摄影的普及,使得爱好摄影的人们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拍一张照片很容易,真是快门一按,一张「大片」就诞生了,是不是这样呢?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其实摄影是一种有点难度的艺术活动。数码相机产生以前,摄影是一种小众活动,他的难度就是你不能真正的所见即所得,必须在前期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拍好一张照片,这些基本功包括测光、光圈、快门的组合以及胶卷的选择,拍照完成后还要进行冲洗,配各种化学药水,显影定影,最后才能形成一张照片,这一系列的工作没有老师的指点,没有刻苦的训练,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更别说器材以及胶卷的费用高昂。
科技的进步促成了数码相机的产生,数码相机把过去相机的弊端一扫而光,测光、光圈、快门都是由相机自动完成,真正的所见即所得,在液晶显示屏上就能看见要拍摄的画面,按下快门就能看见拍的效果怎么样,不好就可以再按一次,费用、成本大幅降低。
这种人人拿单反,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氛围下,为什么很少能看见摄影精品呢?以至于不少的摄影评论说,「中国是摄影器材大国,不是摄影大国」。
最近,看了一本有关摄影的书《提问李少白,摄影家的思考与创作》,这是一本用提问的方式来讲解摄影的书。李少白,以《看不见的故宫》、《看不见的长城》两本画册而闻名海内外。「看不见」成为李少白的代名词。
李少白在书中专门解释了什么是看不见?
看不见
一是指难得一见;
二是视而不见;
三是通过拍摄将可以看见的东西变成想看见的东西;
四是通过看的见的形象来表现看不见的心情、意念、情绪等。
其实作为摄影人你无论是把看见的变成看见的,或者是把看见的引发成看不见的,本质上都是一种表现的问题。摄影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就是通过相机把摄影者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们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只是把看见的拍了下来,成为一张「看见的」,简单的利用照相机的特性,把看见的景色、人物简单的复制下来了,如果只是为了历史保存价值,这样拍没有问题。如果我们创作目的是想拍出一张摄影精品,那么光是简单的复制下来是不够的,还要有赋予照片更多的情感、心情等,只有这样才能拍到一张好照片。
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李少白认为,多了解和掌握摄影基本知识和技巧,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有灵感的帮助,重要的是多实践,有数量才有质量。
多实践,现在的摄影人可能做的最多就是这个了。你看,只要有蓝天白云出现的时候,就是摄影人最多的时候;西藏,新疆更是摄影人的天堂,产生了无数精美的影像,可是又有多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有人评论这种影像更多的是「鸡肋」。这些原因是怎么造成的呢?只知道大量的拍摄,没有总结,更别提创造性思维,怎么可能拍出精彩的摄影作品呢?
有个学传媒专业的研究生请教摄影家陈仲元先生,怎么才能提高摄影水平?陈先生回答他,你先把艺术史,摄影史学好。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学习摄影技术呢?陈先生回答,摄影技术都是外在的东西,艺术史、摄影史才能让你明白为什么要摄影。
获得荷赛大奖的傅拥军曾经对我说过,「如果别人看了你的照片,首先去研究你用什么相机拍的或者你都做了哪些后期,那就说明是拍的照片本身有问题,你要考虑你的照片内容为什么没有吸引别人的注意」。
宋代文学家陆游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做诗,只知道在技巧、形式上下功夫,等到了中年才领悟到这样是不对的,做诗更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功夫在诗外」,不光说的做诗之道,更可以看做摄影之道。
学会看,思想决定影像。
这应该成为每个摄影人的最高追求。你也可以成为摄影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