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游之花花世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言: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六个女人凑在一起合作,又会发生什么呢?没有想象中的剑拔弩张,也没有电视剧中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那心有灵犀、你知我懂的会心一笑。


        今天沙游的主题是无题,随意发挥,会有什么惊喜带给我们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轮:我一眼就看中了那个骷髅头,你们觉得恐怖吗?没有。至少在我的眼里,它是今晚沙具中最耀眼的那一个,以至于让我远远的就锁定了它。走进它,越看越美,淡蓝色的眼球似乎要向我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二轮:第一轮的骷髅头,慢慢为我打开了思路,我似乎找到了今晚的主题。这一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个木乃伊。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把它定义为木乃伊,只是感觉它特别符合我的选择。而后大家讨论时我才发现:呀,原来是木乃伊啊。拿到它后我的脑海里断断续续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神秘的木乃伊被现代人发现后,人们想把它带回实验室研究,没想到这是个被诅咒的木乃伊,一旦挪动它,里面的机关就会启动……直到现在,我依然能清晰的看到当现代人看到从木乃伊里爬出密密麻麻的虫子时,惊慌失措的样子。虽然我不是密集恐怖症,但以往想到这样的情景时,也会有些不舒服。但今天,我不但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反而想仔细看清楚每只虫子的模样。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德芬老师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是啊,一切的一切,只是你自己的念头:你认为它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反之,也如此。

      随着第二轮沙具的摆放,我对自己这一轮的主题越来越清晰:奥,原来我是希望来一场环球之旅。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三轮: 既然是环球之旅,那就少不了这个“比萨斜塔”。我认为它是我旅行中不可缺少的。而沙友放的紫色小树,让我想起了元宵节各地的花灯街,那么的绚烂、美、光彩夺目,让人内心愉悦。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四轮:美景已在,只是缺少了观赏者,还是继续再来一场三口之家的旅行吧。在摆放这个三口之家时,我有些犹豫,因为考虑到孩子,我把旅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放在了“比萨斜塔”。在这里,既有视觉的享受,更人文的风情,也不会让小孩子感到恐惧。这应该会满足我们一家三口的需要吧。

      当看到那只蝎子时,我曾有想把蝎子放在骷髅眼里的想法,后来轮到我摆放时,不知为什么又放弃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五轮:看到河边架起了一座桥,我曾想放一艘船上去,可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后来,燕儿把这艘船放上去时,突然发现也没有我想的那样复杂。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六轮: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画面发生变化了呢?之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直到我的骷髅被栅栏围起来、蝎子身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条小蛇……于是,我知道,其他人可能觉得这个骷髅有些恐怖,想把它与外面世界隔绝起来,当我看到它面前摆放的这朵妖艳的红花时,总感觉它身上缺了一点儿什么东西,虽然我摆上了蝴蝶,但依然感觉有些遗憾。

        六轮结束,老师让我们自己起个题目,我想到了“花花世界”“大千世界”,交流后,大家都比较认同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虽然,最终我们并没有定下题目,但我想每个人内心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复盘总结:整个过程做下来,虽然有些地方与我的想法不一致,但都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尤其是大家讨论之后,更是庆幸自己没有随意的去做改变。你看,每个人的想法都是积极的、快乐的。虽然我们没有交流,但是整幅画面是如此的和谐。

       相比之前做的两次沙盘,这一次,我的内心更加平和,少了些期待与评判,更加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了去体验生活中不同的美好。

    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方位的含义,直到今天看赵玉萍老师的书,才知道每个沙具摆放的位置也是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的,这个或许是我下一次学习的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流浪的冲动和浪迹天涯本身就是一种爱情,一种情欲。旅行的浪漫,一方面无非来自于对冒险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潜意识里的冲...
    薛崔愿阅读 1,673评论 0 1
  • 留着要的,一直没有拿出
    aiya_6f08阅读 128评论 0 0
  • 办公室管理的小技巧 Todywu2017-3-29 序言:企业需要有一个办公场所,从大到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不同用...
    todywu阅读 2,656评论 0 51
  • 文字/摄影:若木菡 龙腾凤舞楚天娇。 霞漫花飞碧水瑶。 笛奏梅花紫玉萧。(1) 小蛮腰, 旋转红裳醉绞绡。 注:梅...
    若木菡阅读 516评论 2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