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写作的创造力

写出精彩好文,是每个作者的心愿。而之所以难以如愿,原因众多,但我以为关键在于创造力的缺乏。这种认识源于对《朱光潜谈美》中“空中楼阁”这一段落的思悟。

众所周知,文章是一种情思的体现。即通过文字的描述,把心中的情思构造成具体而清晰的形象,让人读后仿佛看到了一栋美丽无比的空中楼阁,从而启人心智,或由此生出美感,这个过程便是创造的过程。

假如,有人想到了一幕公园里的情景,里面有花草、湖水、游人、客船、蓝天、白云、嬉笑、话语……等等,感觉热闹而美好,心情畅快之时,便想把这一幕描写出来。然而,提笔在手,却发觉写不出来——要么不知从何写起;要么写出来了,却写的不像心中所想;要么写的像了,却毫无美感。诸如此类,都是创造力不足的表现。

那什么是创造力,以及如何提升创造力呢?现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

一,关于创造力以及相关因素。

朱先生对创造的定义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这里说的旧材料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曾经的经历、见闻、知识……等;即已存于脑中的各种意象都统称为旧材料。这些意象都是随着情景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就是说这些意象平常都处于散漫、杂乱、无序的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情感驱使下,对它们进行有目的分解、整理、汇总,才能形成和谐整一的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某个具体形象。这个新形象的产生过程便是创造,这种制作新形象的能力便是创造力。

也可以这样理解:创造是在情感的驱动下,按照一定规范,通过想象把旧的意象,整合成新的形象。由此可知,情感是创造的原动力;规范与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途径。

举例言明。如果要求把“贫富不均”这一抽象的意思用文字形象化的表达出来,人们往往首先会展开想象——想象那些与贫或富有关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心镜从外物反摄而来的影子”。这些影子留存脑中的痕迹,或源于亲见,或源于听闻,或清晰,或模糊,大都是散漫零乱的。

要想选出清晰的足以显现贫或富的意象来,就需要按照情感反应或需求的轻重,发挥知觉——见形象而知意义的联想作用,加以有目的的挑选。

这个过程便是想象,即“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有两种形式,一是再现式,即尽量清晰地还原已有意象;二是创造式,即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以物寓理,或寓理于象;无论哪种都是为了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能够唤起读者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使其容易地理解。

理解什么呢?当然是理解作者所写的穷或富的形象是否与自己的情感相符。每个人的情感都含有两种成分:与生俱来的的人类普遍的共性与后天环境所致的独有的个性。情能生景,景也能生情,当读者透过文字看到作者所描绘出的穷或富的形象时,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情感,这种情感不管是源于共性还是个性,只要能引起共鸣,便意味着读者对这一形象的认可与肯定。反之,没有共识、共情,自然也就没有共鸣,便意味着否定。

知道了这个原理,就会懂得只有所描绘出的穷与富的形象,符合更多读者的认知和情感,才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而这是再现式想象所做不到的,唯有通过创造式想象才能为之。

言已至此,要把那句关于“贫富不均”的经典文字展示出来:“朱门腐肉臭,路有冻死骨”,回忆一下,还有比这更精妙和恰当的句子吗?

从这个范例中,读者可以轻易地联想到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腐烂的剩肉,与路上无家可归者的饥寒、冻饿、死亡等意象,并由此感觉到贫富的巨大反差;这些直观的形象,更容易激起绝大多数人的同情心,从而生出相同的情感,进而引发广泛的共鸣。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这一创造式想象,是在情感的驱使下,按着五言体的规范创作出来的。至于杜甫书写此句时的情感背景与五言体的格律要求,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自行搜索,在此,不想赘言。只想说要达此效果则必需或说更为重要的一个步骤——高水平的模仿力。

二,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我以前很不屑于模仿,甚至有种谬见:模仿类似于抄袭。所以,当看到朱先生这层意思:没有模仿的功夫,或做到了模仿却就此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时,真可谓振聋发聩。现把感悟录于此。

喜欢打乒乓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初学时,跟老师或者打球好的人,学习握拍手型、站位姿势、挥拍动作,还会学习发球和击球的要领,并加以不断的刻意地练习,我还曾经跟着视频如此练过。这样的学习不是模仿又是什么呢?所以说,模仿就是学习。

把模仿拿到写作中来说,便是学习写作的技巧。这种技巧向大处说,就是一种把想象转化为文字,进而显出具体形象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想象和妙悟,只有被传达出去,并让旁人领略到,才有意义。就像打乒乓球,心里知道的要领再多,若不体现到打球时的动作中,并形成习惯,也是枉然。

要想模仿到写作的技巧,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1.模仿把想象传达或说转化成文字的方法。

说到此,不妨返回到文首公园情景的例子中,之所以写不出来,或写不好,说到底是因为手不能应心。而手不应心是因为没有经过练习。

举一个道理类似却浅显的例子。当我想到一只虎时,我能立刻写出一个“虎”字,却画不出虎的样子;可一个不识字的人,看到我写虎字时,会心生羡慕,这就如同我看到画家画了一只虎时是一样的。之所以我只能根据虎的意象写出“虎”字,而不能画出“虎”来,是因为我没有刻意地练习过画画的动作,更没有画虎的习惯。而我写“虎”字,是从描红字格、临摹字帖开始,经过反复练写,久而形成了手的筋肉习惯,直至纯熟运用,已达意到笔随,从心而欲的程度。

就是说,脑中有了清晰意象,一般会先用嘴通过语言传达出来,再用手把语言转化成文字。只有当手经过反复练习并形成了本能性的习惯后,才能做到心手相通,从心而欲的程度。

对于一个写作新手而言,要想达到心手相通的境界,除了不断的练写,别无他途。而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必须首先从模仿开始,这就如同选定老师。因为此时除了模仿前人已有的写作经验和成绩外,还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这就像小孩学步,或学游泳、学乒乓球等的道理一样。

由此可知,找准模仿的对象,比如某位作家、某种文体(诗歌、散文、小说等),投入全然的精力,专一地、持续地、长久地去模仿他的成文经验,这里说的经验不仅包括作者的创作经验,还包括文章的规范知识,从而形成一种类似的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如同选择专心的去画虎、或画鸟、或画鱼……,等到小有所成,或说已达形似之时,再谋求创造,追求神似,或跨界追求。

2.对文字知识的学习与练写。

如果经过长久的持续模仿,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就是说能把自己的意境说的出来,却写不确切,或言不尽意,或言无美感。

那么就要在文字知识的模仿上找原因。文字的知识犹如乒乓球的基本规则和动作要领等基础性的规范。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法、某字某句的音义对读者产生的影响。这也包括不同文体的规则与规范。

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字义,才能谈得上恰当的运用,也才能令人读的上口;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字句组合的规则,才能使人读出应有的意境,才能确切地显现出想象中的形象。只有通过文字展现出的形象是以众人想象不到的形式且能被人认可与接受,才算得上创造性的写作。这便是模仿的最高境界——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如果把模仿归纳一下的话,是这样:先确定目标,然后倾力模仿目标经验,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反复、持续、长久的读写练习,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或说风格,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综上所述,提升写作的创造力首先应通过持续而反复的模仿练写,在情感因素的驱使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文字的形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