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领读书是本尼迪克所著,《我们如何学习》。我去年买的英文原版,200页多一点儿的很薄一本书。却写了十章,足可见有多浓缩。除了前两章稍专业的介绍了大脑构造外,没有特别晦涩难懂的地方。而且这位《纽约时报》的科技板块专栏作家,一上来就告诉你,他本人从小非常刻苦但却一直是个学渣。后来好不容易上了个第二梯队的大学,干脆放弃,成天打瞌睡,白日梦,下馆子,反而学习效果好了很多。
这样的亲身经验,不仅让他在如何学习这件事情上有话语权,也给我们这些好像“斯坦福狂鸭”一般,在学校里工作中拼命挣扎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束希望的曙光、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
(注:斯坦福狂鸭:鸭子在水面上的部分看起来祥和宁静,水下的两只脚却在拼命狂蹬向前。指那些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学习负担沉重,外表看起来平静,内心却鸭梨山大,疲于应付学业和各项选修的孩子们。)
你也许会疑问,我早已离开学校,不是学生了,或者,我年纪很大了。还要学习?学什么呢?
这么回答吧,学习的目的可以有很多。有些人天生就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好奇,看见还不知道的东西就想拿起来学习一下。这属于自我驱动型,但往往目标不清晰。这样的学习容易只是一时热情,遇到困难容易半途而废。
另一方面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倡导的终身学习制。因为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信息和知识的更迭迅速。过去学一项技能就能靠着一辈子吃饭的日子,越来越一去不复返。曾经安稳的行业,随时会被不知哪来的竞争对手,隔行的人才,甚至的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这样的世界,要求我们必须不断的进化自我,吸取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才能保住自己不被时代淘汰。所以,不要以为离开学校就是学习的结束。这其实只是开始。
这一类型的学习,在外部力量驱动下,目标明确:工作需要,学业要求,证书资格等等,但难以保证需要学习的内容恰好是自己也愿意学习的。因此容易陷入枯燥乏味,失去热情的状态。如果能把上述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就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端正了学习态度,下面来总结一下书里提到的学习方法。
我们过去总觉得,一提到学习,必须是保证一大块的整体学习时间,正襟危坐,心无杂念,全家其他人都不准出声,以保证学习效果。文史外就是死记硬背,数理化必须题海战。这些传统观念本质上并没有大错,但具体实施起来可能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比如每个人的性格喜好都不同,同样的时间和科目,每个人的进度和能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正所谓学习也应该“个性化定制”。再有,虽然在家里,在图书馆为学习者刻意制造了完美的环境,但未来进入社会和工作场合,那样的完美环境是不存在的。各种噪声,不断涌现的意外突发事件下,已经习惯完美体验的人是否有能力应对呢?温室中培育出的植物,不可避免的也同时培育出了脆弱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所以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学习方法。
. 刻意无秩序,加强反脆弱
例如,他提倡我们放松心情,学着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学习,背诵,阅读:餐馆,咖啡厅,大街座椅,车场等等,用以锻炼和提高自己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对于尚在读的孩子们来说,如果不能在同宿舍人聊天,吃东西,看电视,听音乐的同时,保证自己的学习状态,那么可以肯定的讲,将来进入职场,周围同事打电话,小型会议,不断穿插进来的新任务,甚至打印走路这些小事都会打断和降低工作效率,加增压力,进而甚至阻碍职业晋升。关于这一点,书中有更为详细的理论验证。我们也可以结合塔勒布那本《反脆弱》一起来看。
. 动用所有感官,利用情景
目前习惯上的学习方式无非是眼睛看、读,耳朵听讲,脑子记忆。稍微强大的人知道同时伴有口述,比如大声念出单词和背诵课文,帮助加深记忆。其实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感官。书中提到某日在咖啡店无意吃到的英式玛德琳蛋糕,让他忽然回忆起小时候在姨妈家吃点心的那个下午,仿佛自己忽然置身于当时那个场景中,人的面孔,周围的声音,弥漫的气息,仿佛都如真实般的再现。这样的体验也给了作为读者我的灵感。对于一些难题,我们可以利用嗅觉:比如香氛或者精油,利用触觉:比如把玩胡桃或魔方,利用味觉:比如某一款花茶、牛奶等饮料,帮助自己迅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唤醒记忆。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目前也尚在实验中。应用最多的场景仍是写作,记忆单词,和缓解压力的香氛使用。似乎无非也是多了一个购买香水的借口。。(偷笑~)
. 利用遗忘曲线,提高记忆
看过《千与千寻》动画片的人也许对这句台词仍有印象:“曾经发生的事不可能忘记,只是暂时想不起来而已”。有研究表明,人一生中接触过,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都会被保留在记忆中。我们有想不起来的情况,是因为数据调用的速度慢(因为年纪越大数据越多),或者因为大脑认为该数据不重要,因而存放在“比较高的架子上”。书中也描述和说明了人脑的遗忘曲线,即经过不同的时间段,大脑对信息的遗忘程度。越是新学习的知识,往往遗忘的越快。
我建议那些经常需要记忆公式,或者信息的人,研究一下遗忘曲线,制作出符合自己记忆-遗忘规律的模式表。像很多已有的背单词工具,对每天新学的单词,和过去旧单词的复习有其特制的单词包。其实它们的背后正是借用了遗忘曲线所开发的记忆模式。
文中还指出,我们的大脑对记忆的能力,就像身体的肌肉一样,是可以被锻炼和强化的。练习的越多,大脑肌肉会越强壮,与此同时能承担的重量也就越大。所以不用担心因为年龄,受伤意外,或者时间不够而对记忆力产生怀疑,放心大胆的锻炼吧。
. 模块化学习法
斯科特杨在他的一系列高效学习的书中提到过这个“模块”学习法。这其实是一种工程学思维方式。对于工程学不太熟悉的朋友,我简要说明一下。这是一种将目标任务或事件先拆分,再重新有机组合的过程。对象可以是一门新的学科,一项刚拿到手的工作项目,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拆分的过程,一是为了摸清和了解该对象的各项机能,本质,各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启成顺序,二是为了将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像庖丁解牛一般,分解成自己已知的,熟悉的领域。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可以合并的项目,有因果关系的项目打包成一个组块。具体实施的时候,它们将不再是一个个分散的细节,而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有机整体。这个过程将为你节省不少心力。更可以让你处理事务的过程,变得更加确定,并且大大提高结果的可预测性。
这里,我们用做饭为例解释。比如你想做一道水煮牛肉。面对着一块肉,一捆葱,2把刀一锅水等等,没有经验的你可能眼前一团乱麻,不知如何下手。此时你需要先梳理和拆分任务:要完成一道美食,需要准备工作,具体制作,品尝,以及善后的收拾。这是最初的拆分,这一阶段不用担心自己拆的不够细,主要是开一个头。接下来,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继续拆分:准备包括食材,厨具,调味料,或者甚至搜索网上美食达人的食谱。做饭与其他很多不同任务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有时间和过程的顺序。先放什么原料,再放什么佐料,什么时段,改用什么火候,一步一步其实是有逻辑规律可循的。
接下来你可以再从具体制作中拆分,原料需要处理,比如去筋和飞水,姜蒜需要去皮,辣椒需要剥籽等等。这中间可能会有前一步的某一具体步骤,需要合并到下一步等等。请注意,合并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任务进行打包重组的过程。比如大料,八角,桂皮等调料需要洗净处理好以后包在一起,比如切好的肉块需要腌制等等。一旦有一些最具体,简单到不能再拆分的细节,根据过程需要可以打包处理时,你就是在完成第二步,即模块化的重组。你甚至可以打乱任务之前原来的顺序,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穿插模块,和任务的进程。比如,在腌肉的时间空档,可以再看看食谱,有没有遗漏。或者同时烧水,或者清洗收纳一些厨具,使得厨房操作台看起来没有那么乱。别忘了,整洁有秩序的工作环境,也是提高任务处理效果的隐性因素。
到了实际制作的时候,原料已经腌制入味,开水和锅,铲都准备妥当,各项工作都已做好。此刻已然胸中有数,只需按部就班的炒,烧,煎,装盘,摆盘即可。
当然做饭的过程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可能是比水煮肉要更可怕复杂的,(而且很多也不怎么可口。)但只要具备这样的工程学思维方式,学会拆分理清问题,具体分化,各个击破,重新合并,打包重组,安排顺序,便可做到井然有序。操作训练的次数越多,越能将其转变为流水般的作业模式,变成有如道法自然一般的手到擒来。
如果你觉得做饭的例子过于单薄,书中还举了学开飞机的例子。我觉得开飞机这件事对大多数的生活有点远。我就举我自己学开车时候的经验吧。一开始,要眼睛看四面环境变化,行人车辆,手要把持方向盘,打转向,换挡位,脚又要交替踩踏离合,刹车和油门。仿佛要求人瞬间变千手观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一步的时候,我已经自动的把开车的任务拆分。
最开始的时候,我的老师替我换挡位,而我只需关注最基本的交通状况以及把握方向即可(我学车的时候跟着师傅而不是教练)。随着眼睛和手上动作,这两个复杂模块的渐渐的得心应手,这两个模块也渐渐的合并为一个新的整体:眼睛和手已经可以自动配合操作。接下来,只需在这个新的模块上,合并另一只换挡位的手,和脚操作的模块即可。于是用这样的方法,我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新的大小模块,最终将开车这项复杂任务,变成了一系列自动完成的有机整体。
. “碎片式学习,整体性思考” - 为“碎片化学习”正名
这几年很流行的网络用语:碎片式,或者碎片化。指的是我们越来越难有整段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社交媒体,各种突发状况,让我们不得不经常在好几项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吃饭到一半需要接一个电话,进了地铁发现人太多只能干等。于是也应运而生了“碎片式”的学习方式:利用好几个5分钟,10分钟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阅读一篇小型的专栏文章,处理一封简单邮件等等。有人认为这是新时代高效生活的做法,也有人对学习的质量有怀疑。
我们从怀疑的角度来看看这种学习方式吧。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有很多书想读,打开刚读了序言,忽然又想起别的事情,或者被其他事情打断而终止。一而再,再而三,于是过了两个月,你发现自己还在读前言。悲痛沮丧之下,这本书也被束之高阁,当做了华丽丽的墙贴。或者满怀热情的报了慕课的编程,只学了前几课,就跟不上作业,继而转去了王者农药。
碎片化学习有啥问题呢?其实任何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没什么大的问题。关键在于思想,如何看待学习。如果你有心喜欢上了一个姑娘,是不是早上起来,晚上睡前,中午吃饭,时时刻刻心里都会不由自主的惦记她呢?你没有跟姑娘在一起,你对她也是碎片化的想念,可是呢,这并不影响你对她的整体感情,是不是?
学习也是一样,不在于你现在在学什么,而是在于你现在脑子里在想什么。当你想学一项技能,一门功课的时候,它是整体的有系统的,所以在心里也应该建立这样的体系。你要先有计划,需要准备什么,大概需要多久,每天的具体进度,如何评估自己的效果,怎样有效的复盘和得到反馈等。当心里有了这样的系统,随时调查自己当前的态度,学习的内容,脑子里不断回味和思考着上次看书做题到哪里,留下什么问题,想象下次与她见面时,自己该作何准备。(好吧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说学习还是谈对象了。。)别忘了,我们整个人都是身体和大脑协作的结果,身体会不断自动靠近和搜寻大脑中思考的事物的。当你对目标一直有计划,有体系,有网络的思考,手上就会自动不断去翻阅和完成与之有关的任务。这样,看书等等具体的任务完成,便不在话下。即使耽搁了很久再翻书,也能很快恢复和进入到之前中断的状态,做到高效学习。
我自己是个真的爱学习的人,并且很乐意在过程中自己寻找乐趣,编故事,搞创作等等。(从我这么大的篇幅可能也看的出来。。) 你当然不需要像我一样,人生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上。人生还有很多很美好的事物等待你去体验。但如果你有学习的兴趣,有学习的硬性需要,那么从这些书里也许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书目:
《如何学习》,《如何高效学习》,《深度工作》,《反脆弱》,《把时间当做朋友》,《好好学习》,《心流》,《奇特的一生》,《从一到无穷大》